大陸第廿六次南極考察隊「雪龍號」,十一日從上海市極地考察專用碼頭出發,挺進南極鑽冰芯、採隕石。台灣三名首度加入的科研人員,將分別在十月底於紐西蘭登船、十一月底搭機到南極,與考察隊會合。

雪龍號將於月底抵紐西蘭停靠補給、經長城站卸運物資、再到阿根廷加油、加水補給,接著赴中山站卸貨,預定明年四月十日返航。二五一名考察隊員將執行五十九項任務,有一百六十六人隨船出發,其他人將在沿途登船、或搭飛機前往南極。

這次雪龍號航行約三萬海里,是服役以來航距最長一次;並配備可吊重一萬兩千七百公斤的「雪鷹」號重型直升機。考慮任務需要,雪龍號裝運科考設備、油罐、站區建築材料等物資三千九百多噸,油料近四千噸、及淡水一千三百多噸,此外還有近六百種、總重六十噸的食品及調味料,除蔬菜、水果在沿途港口補給外,船上食物足夠滿足考察隊全程飲食需求。

此行除執行長城站、中山站的常規科學考察及後勤保障任務外,重點在執行位於「冰穹A」的崑崙站及格羅夫山的內陸科學考察,崑崙站將進行深冰芯鑽探的前期準備工作,並構築深冰芯鑽探的場地。

在去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期間,大陸提出「南極普里茲灣-埃默里冰架-冰穹A」綜合斷面科考和研究計畫(簡稱「貓熊計畫」)入選為「國際極地年」的核心計畫,吸引了美、英、法、德、澳等多國科學家的積極參與。

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孫波領銜的國際小組,今夏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重量級論文,指海拔四○九三公尺的「冰穹A」被證實是南極冰蓋的起源,不僅讓「貓熊」成為南極圈內明星,外國科學家還半開玩笑說,中國人不僅把「貓熊」帶到了極地,還讓它成了圈內明星。

此外,經過四次南極格羅夫山考察,中國極地中心標本庫,已有九千八百卅四塊南極隕石,包括兩塊火星隕石、及多塊特殊類型隕石,數量僅次於日、美,除持續尋覓隕石,並將蒐集新隕落的宇宙塵樣本。

台灣科考人員,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研究科技中心郭廷煒,將與海洋生物博物館許富雯二人,在長城工作站執行「南極海岸環境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特徵及糞土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之年代變化趨勢」專案,採集企鵝棲息地的新鮮糞土、藻類、地衣等樣品,及對廢棄企鵝巢穴進行挖掘,研究南極的有機物汙染狀況。

郭富雯接著將與海生館林家興合作「極地海洋生物所含生理活性物質」研究,在長城、中山站附近海域,採集生物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