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下定決心清倉時,整理出堆得比三個相撲力士還高還廣的CD和書;我問社區銀行的櫃台美眉:有沒有想看的書或想聽的CD?
她用詢問外星人的語氣反問:「看網路不是比較快嗎?想聽音樂不是下載就好了嗎?」
可是,身為90年代的青年,每天下班去買一份晚報,到年底看著「金驢獎」的得獎名單哈哈大笑,靠著聊一本「小王子」就可以天涯海角交到許多朋友,每逢假日約在SOGO大鐘下集合聚會,走在忠孝東路四段,就覺得自己踩在時尚的長廊,曾經以為:青春會這樣繼續下去。
直到日前看完「時尚惡魔的聖經」,和朋友聊起雜誌的發行量,當年都以雜誌社為邁向社會第一步的我們,這才驚覺,資訊媒介的改變,彷彿只在轉瞬之間。
沒有網路的年代,我們收藏喜愛的書籍、一聽再聽的CD,心儀藝人的雜誌報導,直到時間和塵埃淹沒了一切;那一張又一張手寫、郵寄的聖誕卡片,宛如青春遺留的明信片,留存著90年代信心滿檔的志氣、褪色卻真誠的往日情誼。
打探不到大學時期崇拜老師的電子信箱後,我在教師節前夕,手寫了一封信,貼上限時專送的郵票,站在郵筒前投遞時,方才發現:這是一個每天只收兩班信的時代,假日就連限時信件也只收一回。
我明明記得:一天曾經收四、五回信?啊!那是網路未興的90年代舊事。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