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一整套水處理投資計畫,其中包括加大農村飲用水的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等,以水為核心的價值產業鏈,不斷延伸加強,展現在投資人面前。

中國將實現水資源投入3800億元(人民幣,下同),力爭兩年時間在36個大城市實現汙水的全部收集和處理。其中蘊藏了巨大的投資機會。

美投資者追高水概念股

今年6月,中國水處理設備供應商多元環球水務(以下簡稱多元水務)宣布,以每股16美元的價格,首次公開發行550萬股美國存託股票(ADSs)。作為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水處理設備製造公司,多元水務不僅掀起了資本市場對水務投資的熱情,同時將反周期行業的特性演繹得淋漓盡致。

多元水務上市當天就獲得了投資者的追捧,其首日開盤價為22.65美元,高開41.56%,收於21.87美元,較16美元的發行價漲幅達36.69%。

熱鬧的背後,多元水務能夠獲得市場認可的根本原因則是在於投資者對大陸水務市場的看好。

政策支持 廠商嗅出商機

全球環保基金首席執行官Jeffrey Leonard指出:「過去20年,多元是全球環保基金所投資的清潔技術公司中的一個典範——不但擁有成熟的技術、有效的管理,而且通過有機成長佔領迅速擴大的大陸環保和可再生能源市場。」

「做為反周期行業之一,水務投資具有投入大,收益穩定,回收時間長的特點。」大陸水利部綜合事業局常務副主任樊峰宇這麼說。

「水處理設備是多元水務的主業,看到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國外投資者就很認可這個概念。」紐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楊戈則從其他角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行業自身特點以及大陸當局的投資力度,政策上的支持同樣也讓嗅覺敏感的投資人嗅到其中的商機。

水資源價值直追石油

「統計資料表明,中國人均佔有淡水量僅為2151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1/4,淡水在中國已經成為稀缺資源。與稀缺同樣嚴重的是汙染問題。根據中國環境保護部的統計,2006年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汙染。中國600座城市中,60%的城市正面臨用水短缺。水資源的價值未來將與石油等齊肩,甚至還要重要。」樊峰宇說。

而根據光大證券行業分析師開文明的分析,從兩個角度,投射出這條產業鏈的不同價值。中國將實現水資源投入3800億元人民幣,力爭用兩年時間在36個大城市率先實現汙水的全部收集和處理。

橫向上,在水務和固廢產業鏈可以分為:城市供水、汙水處理、固廢處理;縱向上則有:設備商、工程商、營運商。前者是按水處理和消費流程畫分,而後者則按專案建立流程畫分。

「在水務投資中,城市供水和汙水處理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經營周期長,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因此,我們現在看的大部分為設備商和工程商。」匯發基金的董事總經理王琦表示。

國際巨頭已布局十多年

作為投資水務的先行者,全球環保基金投資多元水務的成功也同樣激發了基金與國際水務巨頭投資中國的熱情。

國際水務三巨頭之一,法國威立雅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登陸中國市場。1997年,威立雅第一個專案落戶天津。威立雅水務與天津市供水部門簽訂大陸第一個特許授權合同,改造並經營淩莊水處理廠,揭開了在大陸水務領域投資的序幕。

2002年,威立雅與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牽手」,簽訂長達50年的水務合同,這也是中國第一個大型公私合作項目。

截至目前,全球三大水務公司法國威立雅、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泰晤士水務公司均陸續進入中國,並把中國作為其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世界最大的水及汙水處理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ITT全球副總裁麥卡琳也同樣對新興市場表達了強烈的興趣,正式宣布將在上海成立新公司,繼續加大對中國的資本進入。

金融海嘯導致汰弱留強

「中國的水務市場有三種勢力:國企、民企、外資企業,外資企業跟本土的企業相比最大的優勢是資本優勢。外企有很好的信用、很強的低成本融資能力,而國企和民企則不然,所以在很多水務項目上,國內水務公司沒有任何機會。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的、歐洲的金融機構也忙於收縮信貸,不再有費用低廉的融資管道了,這直接影響到外資在中國市場開拓。」樊峰宇表示說。

然而在水務行業內部,自2008年初,金融危機讓水務行業感到了陣陣寒意,外資公司開始停止了戰略性大的收購,對於國內各大上市的水務公司來說,其虧損的壓力也開始日益顯現。

當水務市場資產泡沫氾濫時,一部分資本實力小、融資能力差且技術、管理能力低的小型企業的生存危機被掩蓋;金融危機來臨讓這些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了。但對具有實力的水務企業而言,此時正是一個融資重組和低成本擴張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