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金融機構快速壯大,使得兩岸金融業的合作面臨規模差距過大的問題,唯一還可能對等投資的行業只剩期貨業。賀鳴珩指出,儘管我方仍具競爭力,但在大陸居於主要買方的優勢下,交易價格的談判現在已成為難題。

身兼期貨公會理事長的賀鳴珩,在美國工作時,經歷了美國指數期貨的開放,回台後,也參與了台灣指數期貨的市場,如今正逢兩岸金融業展開60年來最密切的交往,他很快將有機會見證中國指數期貨的開放。

一生能有三次機會恭逢其盛,寶來曼氏期貨董事長賀鳴珩覺得是此生難得的機遇。

在兩岸金融機構正頻繁地接觸、洽談合作意向之際,賀鳴珩提出他對台灣競爭優勢和企業談判方式的看法。他指出,台灣在金融商品的創新、財務工程和國際化的經驗上都有優勢。同時在兩岸關係密切後,台灣人才可望成為大陸和國際間的橋樑。但在兩岸金融機構合資的過程中,居於買方的大陸具有強勢地位,他希望台灣金融業能團結,不要輕易折價出售股份,抹煞了台灣企業的價值。以下是賀鳴珩接受《旺報》專訪內容:

唯一可對等投資的金融業

問:你認為台灣期貨業比起大陸同業,現在我們還有哪些優勢?

答:在銀行、證券和保險業方面,現在台灣和大陸談合作,都會遇到一個難題,那就是對方規模太大,台灣太小。兩岸現在唯一可以平起平坐的金融行業,大概就只剩下期貨業。平均來說,他們的期貨公司資本額比台灣小一些,大約5000萬人民幣,最大的也不超過1億,像寶來曼氏期貨都有13億元了。

所以期貨業是唯一台灣業者可以和大陸對等投資的金融業了,你投資我30%,我也投你30%。這是兩岸金融業最後可以一同起舞的行業。

依我和大陸期貨業者往來的了解,大陸業者看重台灣的地方有四點。第一是台灣在金融期貨和選擇權的know-how。因為他們還沒有開放這項業務。

第二是台灣的國際經驗。像我們已經做了15年的國外期貨,但大陸還不准做。而且兩岸同文同種、同語言,還同法律和同腦袋,他們會希望借重台灣的國際化經驗。

第三項是我們在財務工程方面的實力。大陸沒有這種產品,他們的數理基礎還是虛擬的。台灣從2001年就把學校虛擬的這些理論,變成實務的個案,所以我們有實務經驗。

第四就是創新,尤其是新產品開發上,我們比較強。

台灣可變身財務工程中心

問:你覺得台灣的優勢還可以維持多久?

答:大陸的期貨商規模不大,主要是因為指數期貨還沒開放。但明年大陸非常有希望開放指數期貨。所以有很多大陸證券公司開始購買期貨公司,以目前專業期貨商來講,大陸約有19家,幾乎100%都是券商轉投資的。這跟寶來集團的結構很契合,未來我們和大陸的券商合作應該很有前景。

本來在IT(資訊科技)方面也是台灣的優勢,但是這幾年來,大陸進步很快,現在可能兩方都差不多了。如果我們將來和大陸的期貨公司合作,大概只能協助他們在介面設計上更多樣化和更friendly(友善)了。

其實我認為台灣可以變成財務工程中心。台灣從2001年開始有選擇權上市後,這6、7年來把學校、學生、市場、業者帶向一個前所未有的緊密結合。這是我們很大的優勢。

可當大陸國際化橋樑

問:兩岸關係改善後,對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有什麼提升作用?

答:最近半年來,我碰到太多外國人開始知道台灣人跟香港人、新加坡人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這是很偉大的一件事。以前外國人都覺得談亞洲就是香港、新加坡,最近因為兩岸關係密切,讓全世界刮目相看,覺得台灣是最有機會到中國大陸成就事情的。

現在台灣變成一個bridge(橋樑)。大陸要走向國際,我們最熟,外國人要進去大陸市場,我們也熟。連美國商會也講,全世界要進中國大陸,台灣人最好用。大陸人要去國外,台灣人最好用。

以法令來說,兩岸都是大陸法系,中國的期貨交易法跟台灣的期貨交易法非常相近,連制度、管理都很相近。將來雙方互補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找個「富爸爸」合作

問:你們和大陸的金融機構談合作時,設定哪些對象?

答:目前我們是由寶來集團出面洽談。我可以說,大陸前十大的券商是我們的對象,他們來台其實也是找台灣前十大的公司談。

(文轉B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