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華鱘已經全人工繁殖成功,大陸當局頒布禁令,停止捕撈有1.4億年歷史,被稱為「水中熊貓」的中華鱘親魚。受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中華鱘野生數量急劇減少,有滅種的危機。停捕後野生中華鱘便能「安心」產卵,繁育後代。

位於長江三峽庫區的中華鱘研究所近日宣布,由於人工繁殖中華鱘成功,今後暫停捕撈野生中華鱘用於繁殖和技術研究。

中華鱘是大陸現存最古老的物種之一,生在長江、長在大海,有每年夏秋溯河洄游進行繁殖的習性。由於數量逐漸減少,被大陸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大陸一級野保動物

自1982年以來,大陸便從長江捕撈野生親魚來培育繁殖。由於捕撈野生中華鱘親魚進行人工繁殖放流的方法,會影響野生親魚的自然產卵行為,且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不可控因素多。

但研究人員認為,只有進行子一代中華鱘馴養,並進行全人工繁殖研究,才能最終解決中華鱘的物種保護問題。近年來,大陸逐漸控制捕撈數量,以便更好地保護野生中華鱘種群。

研究有成禁止撈補

宜昌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處副處長劉長春表示,捕撈野生中華鱘主要是為了進行人工繁殖研究。每年秋季,研究人員會在葛洲壩下江段對野生中華鱘親魚實施捕撈。

經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和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4年的聯合研究,本次人工繁殖共成功獲得約2萬8千枚受精卵,估計最終將有2萬尾全人工繁殖中華鱘出苗。

研究人員表示,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代表人類找到不依賴野生親魚就能把中華鱘種群延續下去的有效途徑,這對保護該物種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