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熊貓同為大陸國寶的中華鱘,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但近幾年由於人類在長江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遭到大肆破壞,中華鱘生存面臨極大的危機。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鱣等,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屬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中華鱘是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3億年前的早三疊紀,牠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並稱為大陸的「水中國寶」。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北韓西海岸,南至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地帶。在海洋中生活9至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結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中華鱘聚集於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

但長江一些水電站的建設,使此魚在長江失去產卵繁殖的場所,徹底阻斷中華鱘的洄游路線,人類的「非理性」活動已嚴重破壞長江生態環境和中華鱘的生態體系。

中華鱘洄游路線長、生存能力較低、易受外界危害,這一物種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

中華鱘與大熊貓皆為大陸外交贈與的「禮物」之一,去年香港主權移交11周年,大陸便贈送5條中華鱘給香港海洋公園,6月20日公開展出。但其中一條名為「中華鱘5號」於首展次日突然死亡,身上被發現有牙印,懷疑給同一魚缸內的海狼咬傷引起。

事隔數月,中華鱘7號於12月中病死,園內亦有中華鱘2號及6號受傷。中華鱘接二連三出現傷亡,讓北京當局高度不滿,港陸雙方互推責任,引發口水大戰,當時引起不小風波。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對此事表示非常沉痛,但調查至今仍無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