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出版的《廣東消費藍皮書》透露,和老一輩農民工中80%-90%將工資送回家不同,新生代農民工中65%-70%將收入主要用於自己消費。和老一輩農民工節衣縮食、將節省積攢的血汗錢用於家鄉親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住房、產業等不動產投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捨得光顧和享用「城裡人」的消費場所、生活方式。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傳統的家庭觀、鄉土觀、儲蓄觀和消費觀,越來越成為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農民工對現代城市缺乏歸屬感的「候鳥情結」,所造成的不僅僅是每年的春運潮,也不僅僅是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損耗,更令中國城市和鄉村雙雙陷於凝固、僵化的怪圈,制約中國內需市場的發展。
新生代農民工開始扭轉這越來越不合時宜的定式,越來越願意為自己花錢、在城市生根,將命運乃至歸宿和城市而非農村故鄉相聯繫。這種轉變,所改變的不僅僅是農民工及其家庭,更是整個社會的結構,具有深遠意義。
這種轉變是自發的、處在萌芽狀態的。《藍皮書》同樣指出,至今仍有31%的農民工住在集體宿舍,而住在「像樣」住處的則只有11%。這種「無根」的現實,足以令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夢破。不僅如此,在農村養老、農民工城市落戶、子女入學等方面,被尊稱為「新城市人」的新生代農民工,仍會不時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暗礁」。
廣州的這份調查也是中國農民工的集體縮影。廣州農民工的權利渴求,也是全國農民工的渴求。所以,為整個國家的進步生計,全社會應積極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根」,從政策、觀念和實際待遇,給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幫助,讓這一歷史性的轉型走得更快更平穩,避免為這一轉型付出過高的代價。
新生代農民工的轉型,是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並不是城市邊界向農村擴大,而是農村富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並在城市扎根,這個規模和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大。廣東歷來是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方,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將出現這一新生代現象。為此,各級政府應為這一城市化進程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摘錄自《新京報》2009-10-09。原題為:「城市如何呼應『新生代』農民工的轉型?」)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