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3個新聞與人民幣相關,1.波斯灣石油輸出國家與中國「密謀」原油交易以人民幣計價;2.澳洲拒絕中國投資內陸礦產;3.黃金價格屢創新高。這3個新聞都牽涉到礦產且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值得台灣留意。

人民幣購油有利國際化

首先從波斯灣原油計畫以人民幣計價說起,波斯灣國家大概已經受夠了原油價格受到疲弱美元的影響,加上中國對石油的需求日增,直接以人民幣交易顯然可以減少匯差損失;而且中國國營企業擴大在當地提出投資案,同時積極建設通往中亞產油國的輸油設備,波斯灣產油國與中國搭上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此一趨勢反應中國在此地區的戰略布局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拓展是相輔相成的。

澳洲感受中國併購威脅

其次是澳洲基於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投資其內陸礦產。近年中國國營企業對澳洲稀有礦產的大型投資案約十來件,通過的僅2、3件,絕大部分的案子都被其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給否決,顯然過去白澳政策的遺毒仍深,無法接受自己的天然礦產經營權落入黃種的中國人手上。

雖然澳洲財政部宣布放寬投資限制,但新的措施對主權投資單位的限制仍不動如山,而且選在這時候升息一碼,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澳洲希望藉此吸引中國以外的資金進入,增加中國入主當地礦產業的困難度。這突顯出一個矛盾的現象,就是社會主義的中國欲將人民幣國際化流通投資,卻被資本主義的澳洲以國安考量為由多方阻撓,十分諷刺。

最後是黃金價格屢創新高,乃相對應美元的疲弱,使得手中握有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國家需要持有黃金以避險。近年來中國不但外匯存底節節攀升,還大量持有美國公債,身為大國,經濟命脈卻只能單向受到牽制,因此人民幣推向國際化乃勢在必行。我們可從中國與波灣和澳洲之間的礦產政治經濟互動看出端倪,黃金價格上揚正是人民幣國際地位弱勢所產生的反應。

及早規畫人民幣匯兌

對台灣而言,台灣99%以上的原物料仰賴進口,礦產資源也不例外,總有一天我們所需的石油或鐵礦會是向中國所經營的公司採購,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加快與中國簽訂經濟合作協定的進程,因為這是先天條件的限制。既然如此,相關金融單位也應該著手規畫人民幣成為主要國際通貨的必要措施,不但可以減少匯差,更重要的是,和諧的經濟關係才是和平的政治交流的基礎,這是看待人民幣國際化時,台灣應該有的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