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有意開放12吋晶圓廠與面板前段製程前往大陸投資,引發綠營及其媒體反對,指稱此舉將引發產業空洞化、失業率提高。此種淺層次的理論,本就有見樹不見林的缺憾,也嚴重誤導讀者,有必要加以客觀事實加以說明分析。

綠營反對高階晶圓與面板廠外移,基本上還是一種閉關的心態,完全無視於國際激烈競爭與市場的現實。眾所周知,產業外移早已是全球化經濟的必然現象,產業外移肇因於業著改善成本結構的動機,將部分製程移轉至生產費用較低的地區,以加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產業外移對任何國家而言,都是經濟上的重大挑戰,不論是先進的美國、日本或歐洲,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層次的產業外移問題,現在美國與日本許多產業外移到大陸,台灣產業亦同,連大陸這種人工相對價廉的地方都有產業外移到更低廉的越南。

產業不外移,價格競爭力就會減弱,營收同步降低,可轉入投資的盈餘減少,就算要開發新技術以保持競爭力,也會比對手處於更為不利的位置,簡單說就是企業要面對整體競爭力降低的問題。面對激烈競爭的生死關頭,企業其實沒有太多選擇,因此任何阻止產業外移的作為必然失敗。

以面板產業為例,目前所有相關面板產業技術幾乎都是日本開發出來的。1970年代日本面板產業獨領風騷數年,當時日本也有議論是否該開放面板產業技術赴海外投資,最後自視甚高的日本人閉關心態作祟,認定國外技術沒那麼快趕上日本,因此決定禁止輸出技術。

但短短幾年內,韓國與台灣從歐洲獲得部分技術,急起直追,日本感受到壓力後,才改變策略意欲結合台灣以制韓國,豈料為時已晚,韓國三星、LG等大廠氣候已成,在國際市場上日本不僅打不過韓國,連接收日本技術的台灣友達、奇美都成為日本面板產業的競爭對手。至此日本已完全喪失產業先機與優勢,拱手將全球面板業讓予台灣與韓國。

台灣絕不可重蹈日本的前車之鑑。目前大陸積極發展面板產業,台灣不去投資,競爭對手韓國就會去投資,大陸面板技術趕上台、韓目前的水準是遲早的事。對於大陸,台灣除了技術上的優勢之外,還有民族與文化上的優勢,台灣的面板產業正應利用這種優勢在大陸上占據陣地,倚靠這些優勢爭取更多資源來發展下一個世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當然,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後,大陸生產的產品會搶了台灣產品的市場,但是台商會在這個過程中賺到利潤,也賺到發展新技術的資源與時間。現在賺錢的產業移到大陸,不在台灣做了,那台灣以後要做什麼?用在大陸賺來的錢發展新技術,台灣就該去搶美國、日本、德國的市場,這是國際競爭的現實,也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