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是資訊傳輸的高速公路,而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影像感測器則是數位之眼。少了這兩項裝置,資訊只能以牛步傳輸,而且只有文字和聲音卻沒有影像。職是之故,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光纖的發明者高錕,以及CCD的發明人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以表彰他們對通訊技術的卓越貢獻。
通訊技術包羅萬象,但是通訊的進步最終一定表現在三個面向上:資訊傳輸、資訊儲存和資訊解讀。就資訊傳輸而言:17世紀帆船的年代,熱蘭遮城的荷蘭人送一封信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部阿姆斯特丹,需時8個月。但是,21世紀網路的時代,通訊在世界各地幾乎沒有時間落差。事實上,上個世紀末,全球的電信業就已經宣佈通訊的「距離已死」。這項成就,歸功於光纖和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
就資訊儲存而言,西元前埃及的亞歷山卓港,有一舉世無雙的圖書館,館中儲存當時所能蒐集到的人類的智慧結晶。但是,論其典藏之規模,總量可能遠遠不及今日一名大學生的一枚隨身碟。而且當前網路使用者的習慣是:上網所查到的資料,不管有用沒用,先存下來再說。由此可見,資訊儲存成本已經低到近乎零。此外,電腦所能儲存與複製的檔案,從圖文、音樂到影像無所不能。這項成就,歸功於數位化和半導體科技的發展,例如CCD的發明。
快速傳輸與大量儲存,既能提高訊息的交換速度,亦可廣增資訊的供給來源。但是,如果缺乏資訊的解讀能力,例如不識字、不會上網,則通訊技術的進步何益之有?舉例來說,中世紀時的歐洲,中國的造紙術西傳,古騰堡也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兩者合力降低書籍的複製成本達數百倍,但是文明的進展依然遲緩,因為遍地文盲:當時的英格蘭,只有一成的男性和百分之一的女性識字。由此可知,資訊的解讀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解讀,速度與數量就無從發揮功效。
以今日之情況而言,搜尋網路所得的資訊,動輒成千上萬條,如果在Google上鍵入「CCD」一詞,竟然可以獲得29,700,000項符合查詢的結果,資訊豐富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因此,如何從氾濫的資訊中披沙揀金,正考驗著這個時代的資訊解讀能力。所幸的是,網路搜尋引擎的強大功能配合智慧型的資料排序和篩選機制,確實有助於去蕪存菁。所以,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或許應該增加兩位得獎者,亦即Google的兩位創辦人,以表彰他們對資訊搜尋和資訊解讀的貢獻。
通訊的進步既然表現在傳輸、儲存與資訊解讀等三個面向上,一國的電信、資訊與廣電發展,就應該循此方向齊頭並進,不能偏廢。因為,通訊技術是長期經濟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經濟史學家Harold Innis的「通訊決定論」就認為:每一波的通訊進步,皆帶來一個世紀以上的長期繁榮。通訊決定論將文明的進步歸功於通訊革命,而非農業技術、運輸、航海或動力上的發明,究其原因,即在通訊技術能帶動其他發明,而其他發明則刺激經濟成長於後。如果沒有通訊的進步就不會有其他各式的發明和經濟成長,而且通訊技術愈進步,科技應用的普及速度就愈快。例如,水利從發明到普及花費人類幾百年的時間,蒸氣機的泛用則花費數十年的功夫,但是,今之新科技不消數年便已全球化了。原因無他,一切都是通訊科技進步使然。
台灣的通訊與資訊產業,體質良好,不論是否當紅正熱,絕對是國家經濟成長的引擎,應該重視其發展。至於發展策略,在「資訊傳輸」上,電信事業的健全發展極為重要,所以,政府必須提攜民營固網參與網路基礎建設,徹底整頓其頹廢的經營態勢。在「資訊解讀」方面,政府要防止「數位落差」的形成與擴大,繼續降低寬頻的使用費,讓弱勢族群也能合理分享資訊化社會的果實。在「資訊儲存」上,除了公私部門的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化之外,培養全民的工作數位化、溝通數位化、學習數位化,甚至生活數位化,都是進取的資訊政策。畢竟,通訊技術離不開資訊的儲存、解讀與傳輸,而通訊技術則是決定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