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費率的調漲如同加稅一樣,雖不是政治禁忌,但哪個首長敢提出,必被政治炮火轟炸的體無完膚。自全民健保實施以來,衛生署署長就是一個折損率相當高的職務,原因就在於小小衛生署長無法抵禦保費調漲的政治風暴。敢提出健保保費調漲的署長,必被立委轟下台;屈服政治壓力不敢提出調漲的署長,看到健保財務黑洞,也會自覺是飯囊酒甕,不好意思尸位素餐,自請辭職下台。

有鑒於社會保險調整費率之困難,當初立法院在制定健保法時,就有先見之明,而將保費調整授權給行政院。根據健保法第二十條規定,健保之保險費率至少每兩年精算一次,如果有:一、精算之保險費率,其前五年之平均值與當年保險費率相差幅度超過正負百分之五者;二、本保險之安全準備降至最低限額者;三、本保險增減給付項目、給付內容或給付標準,致影響保險財務者等三種情形之一,衛生署就可報請行政院核定調整費率。

民國九十一年健保費調整當時,地方的積欠健保補助款為三百多億元,向銀行貸款五百億元。而今天健保財務更加困窘,地方的積欠健保補助款為六百多億元,向銀行融資金額九百億。早就符合上述「本保險之安全準備降至最低限額者」,可以調整保費。因為,健保局現金流不足,給付各醫院的請款必定延遲,在全國各醫院現金流周轉延遲的情況,也可能發生現金不足,造成醫院營運的困難,影響民眾就醫權利。調漲保費雖是民之所惡,然健保財務困窘入不敷出早已經是事實,若以地方的積欠健保補助款未處理前,不得調漲保費,如此惡性循環,將來保費不得不漲,最後只會漲的更多。

由於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人口結構老化與平均壽命之延長等因素,醫療支出成長是一種不可逆的狀況。反觀,台灣民眾的受雇平均薪資,卻無法成長,甚至受經濟影響而萎縮。健保保費收入,為投保薪資乘以費率,因而保費不僅無法增加反而縮減。過去五年的台灣受雇勞工年薪資成長率平均為一.二二%,健保支出的成長率為四.七三%,在這種客觀情形之下,健保收入成長無法隨健保支出成長,財務缺口逐年擴大,健保調漲確為不得不然的宿命,這種情況不僅台灣如此,舉世各國皆然。

衛生署長楊志良一上任,即宣告要調漲健保費,當然了解健保的財務窘困。然而上任之初,保費必漲的豪邁,到目前逐步修正為暫時不調整費率,只拉高投保金額級距的政策修正,顯見,楊署長的專業堅持,已在政治壓力下妥協。然而,為健保的永續經營,希望楊署長能繼續堅持主張,並提出解決地方積欠款方案,日後提出健保費率調漲方案時,才能減緩各界指責之壓力。

(作者曾任國會助理,目前待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