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起,全台掀起新一波TDR投資熱潮。不過,台商搶回台發TDR,交易所也不是甚麼「咖」都收。

基本上邀集台商回來是多管齊下,因為牽涉到在大陸發展的台商,所以由承銷、會計師、律師出面找標的,證交所再以「客人」名義去參加,這跟以往的招商主動出擊很不同。

證交所副總朱士廷說,這和以往的招商不同,來參加的台商,基本上都是券商先篩選過的標的。當然也會遇到只想討便宜的。好像有些台商規模不大,獲利也不穩定,但想搭上兩岸開放的投資熱,還會擺架子,只關心回來掛牌有沒有獎勵金等等。這些當然交易所都會「嚴格把關」。

朱士廷坦言,以前兩岸關係相對緊張時,台股幾乎快被「邊緣化」,在外打拚很久的台商,選擇到香港上市,是第一首選,都沒有人要回台上市。不過現在狀況不一樣了,兩岸開放氣氛漸明,加上實際的股價表現與市場認同度的確有差,台商開始對回台上市「有興趣了」。

而交易所在「出擊」前要做很多資料分析,看財報找資優生,還要了解他們在海外掛牌所受的「委屈」,這樣才能打動他們回台掛牌。

好比有某傳產的大咖,證交所「研讀」過資料後,打算去拜訪。起初該公司董事長態度很冷,一開始沒有什麼興趣。沒想到,交易所把他們的「底」摸得很仔細,甚至講到本益比、周轉率等,該董事長馬上瞪大眼,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怎麼可能!我在台灣同業獲利績優生,怎麼在香港上市的表現會比台灣同業差。」自此,該公司董事長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交易所坦言,踏出去之後,才發現原本在台商心目中「台灣是落後的,和香港不能比」。但也因為親自解說,明顯感受到部分台商態度「前倨後恭」。所以做了這麼多功課,也就是希望和公司因了解而結合,不要因誤會而結合,否則麻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