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大陸決定在東北地區劃撥臨時儲備大豆195萬噸,轉為地方儲備,並一次性給予地方大豆加工企業210元(人民幣,下同)/噸的補貼費用,自10月開始執行。這對大陸大豆生產和加工業者是一個好消息,經由國家的補貼,大陸非基改大豆在外來基改大豆夾殺下,或許可以殺出一條生機。
按照3750元/噸的國儲大豆起拍價,減去210元/噸的補貼後實際價格3540元/噸;但如果再加上倉儲費用、出倉費用以及運輸費用,實際入廠可能依然要高於3600元/噸以上。而根據大陸國家糧油資訊中心公布的資料計算,明年1月交貨的美國大豆到中國大陸港口完稅成本在3500元人民幣/噸左右,價差仍在,本土大豆要拚美國大豆還是不易。
《21世紀經濟報道》報導說,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截止到9月24日的當周,大豆出口銷售數量為138.48萬噸,其中中國大陸購進80.8萬噸。
2008年,包括大陸在內的全球大豆增產,在國際大豆價格下跌的形勢下,大陸政府為保護豆農利益採取臨時收儲政策,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在東北大豆主產區分批次一共收儲750萬噸大豆,占年產大豆總產量一半左右。
97%加工廠幾停產
大豆收儲價格為3700元/噸,而黑龍江地區企業給農民開出的收購價只有3600元左右,豆農自然選擇將豆子賣給國家。這使得2009年初,黑龍江省內能夠常年生產的300多家年加工能力為900萬噸的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實際加工量只有400多萬噸。97%的大豆加工企業已不得不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而這些企業是現有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出路。
大豆混戰3大怪象
大陸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年產量是1600萬-1800萬噸。其中有60%以上被食品加工、大豆蛋白和少部分出口消化掉。剩餘的40%大豆,則需要進入壓榨廠做油豆用來生產豆油和飼料豆粕──正是這些大豆要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直接競爭。
由於大陸未及時對轉基因大豆和非轉基因大豆消費理念進行區隔引導,導致雙方在豆油、豆粕領域混戰。「大豆產業發展進入了怪圈,」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說,「進口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重複建設愈演愈烈,大豆主產區的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停工待料,國家倉庫又豆滿為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