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特區曾是大陸改革開放「風向標」,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由於珠海政府常年財力匱乏,新產業發展受到很大約束;珠海政府許諾很多優惠條件,但多無法兌現;加上珠海公務員工作效率低落,企業、人才人去樓空,如今整個珠海特區「闖勁」已不復當年。

曾是廣東邊垂的一個小漁村的珠海,自從規畫成經濟特區後,它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姚華松曾說,「特區」是把雙面刃,它可以是一個極好的發展契機,也可能是更多發展機會的喪失。

被忽視 中小企業紛落跑

珠海從落後到繁榮,現在卻面臨優勢盡失的窘境。報導指出,珠海招商引資方式與別處不同,以政府為招商主體,但由於政府更迭頻繁,以致每屆政府招商目標不盡相同,造成珠海產業無法形成產業鏈條,支離破碎。

珠海各行業規模小,企業數量少。即便在規模大的產業,也多是一兩家龍頭企業獨大,占據行業比例的80%,其餘都是不成規模的中小企業。

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是珠海多年政策搖擺造成的。80年代珠海全力吸引港澳企業,90年代力吸台灣、日韓企業,21世紀則是吸引重化工業等大型企業。但引資時珠海有「要大不要小」的明顯傾向。於是多年來珠海各行業中,都是幾家龍頭企業獨大;珠海政策向大企業傾斜,迫使很多中小企業遷至中山等地。

雖然企業逐漸離開珠海,但隨著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行,未來料將拉近珠海與香港的距離,讓珠港澳合作有了新載體。

公務員沒勁 效率差

事與願違,香港智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朱文暉曾做過一項調查,即便港珠澳大橋修通,香港也很少有投資機構願意到珠海投資。多名港商點出了其中原因,「珠海行政效率慢、審批難!」

軟實力下降,讓再次面臨機遇的珠海無比尷尬,成為珠海走出困境的絆腳石。多名學者感慨,珠海如果把握不好,港珠澳大橋即使開通,珠海可能僅僅變成是一個通道。

「用工荒」問題也持續困擾著珠海企業的發展。「近期我們企業的用工缺口特別大,雖然現在到處招聘,但是缺口還是高達上百人,我們還急等著招聘員工上崗開工呢!」珠海市平沙鎮的一家電子廠老闆為此煩惱很久。

珠海市金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人說,當地政府正努力解決目前招工難的現象。「在這樣的境況下,幫助企業擺脫用工困境已是當務之急。」

昔日創業今日遊玩地

此外,珠海行政效率低下,早已為珠海市民、企業詬病。據瞭解上半年珠海某些政府部門僅完成全年工作的30%。

珠海各經濟園區對政府效率抱怨尤其大,一些園區項目,廣東省手續幾天就能辦妥,但珠海市的手續反而需要幾周。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珠海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華本良表示,目前不止珠海,整個大珠三角,包括港澳,在經濟發展中都缺乏「闖勁」,這種現象在珠海更突出。

他說,「珠海公務員待遇好,以致於他們養尊處優,沒有了當年的特區精神,缺乏創新。官員辦事拖拉,怕擔責任,只看領導眼色行事。」

廣東當代經濟研究中心楊正滸博士,就是當年闖蕩珠海的百萬尋夢者之一。他指出30年前的公務員,如今已是40、50歲,沒有了激情,公務員體系也沒有活力。

今天的珠海,更像一個風景美過歐洲、閒散勝過英法的「養老聖地」。但珠海拓荒者的精神,珠海人敢領風氣之先的魅力,都蕩然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