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藝術的結合已然成為主要趨勢,北京當代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自九月起至十月底連續推出兩個大型「綠色」藝術計畫:九月中開始的《山水:綜合藝術視界中的自然生態》關注「山水之美,山水之殤,山水之救贖」;其後的《立體城市:未來中國》則著眼於理想生態城市的構建。這兩個計畫都結合大型跨學科藝術展、主題論壇、放映、出版等形式,以藝術的方式引發環境永續的思考…
在這個危機不斷的時代,人類與自然的衝突成為藝術家思考的問題。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創始人翁菱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辦人、北京大學呂植教授認為,當代藝術與自然保護的發展相當類似,因為兩者都面對公眾、市場、政策的考驗,需要更寬廣的視角。因此,他們構思了「山水」這個跨學科綜合藝術專案。
環保與藝術跨學科論壇
「山水」在本次展覽中,意指當代語境中,城市之外的地球自然生態。「山水之美、山水之殤、山水之救贖」,即是這次展題關注的範圍。而本年度天安時間「綠色」計畫的核心價值觀,便是「用藝術對人們感官的震撼,啟發人們內心的自然之愛,思考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進而激勵行為的改變」。
「藝術可能比我們做科學家、做NGO都更有感染力。因此大家用各自的專長舉行這次活動。」呂植表示,做環保最困難的就是獲得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共識,這要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媒體更強勢的投入,這次跨學科的合作便是有意思的嘗試。
上月底,天安時間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舉行了「山水之美,山水之殤,山水之救贖」論壇,音樂人、藝術家和學界專家都與會參與討論。
當時正值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同日在天安時間舉行的《山水》論壇也緊扣全球焦點,就「人與自然」和「應對全球和中國的氣候危機」等議題進行多方面交流,包含關注氣候危機的焦點問題,並從經濟、市場、政策和文化層面,分析環境保護在中國的利益和機會。
讓壯觀視覺語言來說話
綠色計畫的相關活動展出,還包含享譽國際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藝術家林瓔(Maya Lin)會創作一組大型聲音與多媒體互動裝置,名為「最後一個紀念碑──什麼正在消逝?(What is missing?)」來重現自然之美,並紀念即將消逝的物種。而當代極具影響力的觀念藝術家汪建偉,在天安時間的三層空間中建造一座「環保紀念碑」,以壯觀的視覺語言警告人們關注在環保上名與實、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著名建築師周偉設計了「人工綠植」的生產鏈條,製作大量塑膠爬牆虎,包裹整個藝術中心的外牆,試圖引發環保理念與經濟發展間複雜關係的深度思考。
觀眾還可以看到國際著名影星李奧納多迪卡皮歐製片的紀錄片《第十一個小時》,和法國著名攝影師揚恩亞瑟-伯特拉德(Yann Arthus-Bertrand)導演、著名導演盧貝松監製的《家園》等影片。多種主題論壇、專場交流及周邊環保計畫等亦將在展覽期間進行。
除此之外,《山水》周邊環保計劃將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執行,在中國西部最寶貴的生態區域,即大熊貓、普氏原羚(世界上最瀕危的羚羊之一)和雪豹生活區,和當地百姓一起建立實施生態保護專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