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中國四川重工與美國通用悍馬收購協議於日前簽署。《新京報》評論點出,儘管收購案塵埃落定,但是否導致四川重工負債,目前仍不得而知。此外,營運研發技術、對美關係與中國內部的產業政策,都是埋藏收購案內的潛在問題。

10月9日,騰中重工與通用汽車就收購悍馬品牌達成最終協議,但這樁掀起軒然大波的併購交易並不能就此塵埃落地,因為這份最終協議已經公佈的內容並不足以消除人們的全部疑問,雙方擬議中的交易及其後續發展策略,仍然存在與中國關政策法規衝突的風險。

根據雙方收購公告,騰中重工收購的標的僅僅是悍馬品牌、商標和商品名稱的所有權。就此一點而言,在這起交易中,騰中重工表現的似乎是如同投資公司追求投資收益。此舉固然能讓騰中重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美國複雜的勞資關係,但存在兩大疑問:

第一個疑問是收購資金來源和收購後的負債率。雙方的收購公告沒有公布財務條款,因此目前只能根據媒體報導推斷,此項收購交易價格為1.5億美元。而騰中重工註冊資金只有3億元人民幣。以這樣的資金實力,在一筆投資上投入超過3倍註冊資本,對騰中重工影響可想而知。如果騰中重工為此一次性付出這麼多資金,是否會陷入債務深淵?

第二個疑問是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後的運營方式很可能難以持續。騰中重工收購的僅僅是品牌、商標等無形資產所有權,這意味著收購方若計畫持續經營所收購資產,只能走品牌商路線。但成功的品牌商無不牢固掌握著技術、設計、研發等核心競爭力。對汽車這種技術含量較高的商品而言,專利技術更重要,一個沒有自有技術的品牌商能持續經營嗎?

中美之間複雜的關係進一步提高了這一問題的潛在風險。如果這筆核心技術專利使用權許可交易發生在同一國家的企業之間,其政治性風險很小,但如果發生在不同國家企業之間,政治性風險就不可忽視了,許可方──通用汽車母國政府有可能出於這樣那樣的動機阻止相關技術許可。無論是企業,還是海外投資審批部門,都不要低估風險。

收購公告中有這樣一句話:「悍馬的經銷網絡將在全球拓展優化,尤其是在像中國這樣的待開發市場。」選擇騰中重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開拓中國市場,但悍馬這種油老虎車型與中國相關產業政策導向是格格不入的,《中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2004年)》中有多項條款提及這一點。難道交易雙方都認定自己可以「擺平」中國的節能環保法規嗎?

(摘錄自《新京報》2009-10-12,作者梅新育為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原題為:「『騰中買馬』臨門面臨重重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