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在北京舉行。首次峰會於去年在日本福岡舉行,自此正式開啟三國領導人的定期會晤機制。

本次峰會的主要收穫是,共同發表了《中日韓合作十周年聯合聲明》和《中日韓可持續發展聯合聲明》,達成了十項合作倡議,並在東北亞地區形勢、半島無核化和六方會談等問題上達成共識。

近年來,中日韓三國在經貿領域的互利合作將「夥伴關係」詮釋得更加具體和充分,在政治、軍事、區域安全等敏感領域也展現出富於建設性的積極姿態。在本次《中日韓合作十周年聯合聲明》中,「增進政治互信」被放在第一位,經濟層面的「深化互利合作」緊隨其後。中日韓三國關係可能大多數時候基於經濟利益方面的互補互惠,但從長遠看,中日韓三國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有賴於三國在政治價值層面的相互認同,在重大關切和核心國家利益層面的相互理解,經濟最終需要落腳於政治。

當然,中日韓三國以及東北亞地區走向戰略互信仍存不小障礙,諸種問題交織糾葛,相當複雜。在現實層面,三國在朝核問題、東海問題、釣魚島問題等問題上都存在尖銳的利益衝突,而歷史上的衝突與過節亦難免投射於現實,使每一項問題的梳理與解決都需要面對現實與歷史兩個維度。此外,在國家層面的合作之外,民間心理與情感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這意味著需要從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來看待和把握中日韓三國關係,三國之間也需要尋找更穩固、更堅實的關係基礎。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能否成為三國關係的基礎性機制,能否促進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發展框架的形成,成為世人最關注和最期待之處。

首次峰會提出三國「夥伴關係」概念,在此之前只是中韓與中日分別達成夥伴關係。

本次峰會值得關注的是,溫家寶在峰會前就六方會談問題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會晤,峰會上三國達成通過協商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有關問題,三方都願意做出建設性努力的共識,應與會晤成果的促進不無關係。

此外,日本在峰會上提出「東亞共同體」構想,雖然實現這一構想可能難以剋日期成,但至少可以看作中日韓三國關係朝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一個明確意願。

(摘錄自《長江日報》2009-10-12。原題為:「從地緣概念到政經概念的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