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議題原本就很難完全用純經濟的角度來考量,政府施政勢必考量經濟政策引發的政治與社會效應,並為之設置預防與補救措施。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當下,特別以失業問題最為敏感,也最容易失去理性探討的可能性。特別是別有用心的政治人物以失業恐懼為手段,鼓動民眾反對正確的經濟政策,那政府就應該要予以批駁與譴責,並向民眾解釋清楚,可惜目前在這些與民眾溝通的事務上,政府總是缺少足夠的投入與耐心。
最近有關12吋晶圓廠與第8代面板廠是否開放前往中國大陸投資一事,就是此類現象的典型案例。有些媒體報導產業員工擔心失業,產業外移後憂心自已變成「台勞」,並以此來反對產業前往大陸投資設廠。
姑不論企業基層員工囿於專業,對企業的經營整體策略了解有限,對國際競爭下的國家經濟發展也很難有全面的理解。媒體用這種民粹式的報導角度,所影響的不只是產業員工,也會對其他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讀者造成錯誤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全球化經濟下產業外移是必然趨勢,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產業可以在設立屏障後仍能保持強大的競爭力,這是保護主義天生的缺陷。如果不讓產業到海外投資就能保障失業率不攀高,那不只該禁絕企業赴大陸投資,甚到該禁止所有企業赴海外投資。按此邏輯,把所有企業關在台灣島內,就能保障台灣民眾都不會失業,顯然是極其荒謬而可笑的。
因此,釐清產業外移與失業的關係就顯得非常有必要。產業外移與失業率一樣,都是整體競爭力下滑的結果,它們之間是兄弟關係,不是父子關係。如果綁住企業不讓他們外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滑,或許短時間內因為不外移而留住台灣工廠與就業員工,但稍為假以時日,企業在國上競爭力下降,台灣的企業一樣要面臨關廠的命運,企業員工仍無法免於失業的危機。
在面對因成本結構調整的壓力下,政府應該開放部分產業外移,以維持企業的生存,為企業爭取時間發展新的競爭力,同時也可藉此將政府的資源集中,協助策略性產業升級,這才是真正的提高台灣整體競爭力與就業率的根本之道。
台灣在80年代傳統工業外移潮時,曾因「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引發社會激烈的爭論。爭論歸爭論,產業該外移還是繼續外移,所幸台灣電子資訊業異軍突起,使得原本因傳統產業外移所造成的失業問題快速緩解,並為台灣帶動了20年的經濟增長。
現在的問題相同,除了有關鍵技術流失之虞的項目之外,台灣不該阻撓企業外移。在爭取到企業外移的時間效益後,應該集中力量發展下一世代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這樣才能同時解決經濟增長與降低失業的問題。現在面對金融海嘯,我們不應該全部的人都綁在一起、讓所有人都施展不開手腳,到時全部人抱成一團,那就只能等待集體下沉的命運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