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街友,多認為他們是占據公園椅子的遊手好閒之人,避之為恐不及。去年基督教救世軍成立「紀錄人生攝影班」,由街友自己「掌鏡」,反映他們的生活故事。「紀錄人生攝影班」目前在蔣渭水紀念公園舉辦成果發表「街頭巷尾攝影展」,呈現八位街友攝影家的作品,而多數成員在此之前甚至不曾拿過相機,使用的相機也是向外界募集所得。

統籌這項遊民攝影家創作展、發起「漂泊新聞網」的六年級女生郭盈靖,爭的是遊民的弱勢傳播權,要打破大眾對遊民的負面印象。郭盈靖目前在財團法人基督教救世軍擔任社工,與朋友一同策畫遊民攝影家創作展,今年邁入第二屆。

郭盈靖說,民眾對遊民的印象不外乎可憐、恐怖、懶惰、髒亂、「失敗的人」。她認識的多數遊民都在打零工、找工作,為生存而奮鬥,遊民之所以成為遊民,不全是個人因素,有些人因工廠關門而失業,有人則因職業災害無法工作。

攝影家謝三泰去年起擔任「紀錄人生攝影班」指導老師。他說,街友每天早上都會先去派遣公司外頭,等候安排打零工,例如去廟會掌大旗、路口發傳單,「如果今天沒工作,就拿相機到外頭拍照。」

入門課程是拍攝大自然的花草,今年謝三泰將主題帶到難度較高的人像攝影。「人像攝影原本就不容易,對街友來說更是如此。」謝三泰表示,害羞和缺乏自信,都是街友不敢與人接觸的原因,「為了拍人像,迫使他們跟人接觸,慢慢的,我看到他們的眼神在改變,因為有了自信。」

這群街友攝影家,最年長的是八十二歲的「聰伯」,展出的是他在基隆八斗子拍攝的海灘風景。「聰伯」很有經驗地解釋,「第一要領是光線,不能對著太陽拍,臉會黑黑的,人像很難拍,自然比較好,站好再拍看起來比較死板。」

因為參加攝影班,有位街友給自己取了「追影」這個名字。六十四歲的「追影」說,這次展出最滿意的一張照片,是一位戴著黑框眼鏡的老伯伯,手裡拿著菸、雙眼微瞇地望著前方,像在回憶往事似的,「來公園坐的人,多少會想起往事,這個人我跟他『抬槓』過。」

「追影」說,有次他跟同伴去某慈善單位外頭排隊等領便當,路人看待他們「好像我們是怪物。」不久出現一位十六、七歲的少女,對他們展現輕鬆的笑容,「當時很遺憾自己沒帶相機,錯失這個拍照的好機會,不知是哪家父母教養出這樣純真有包容心的女孩?」

蔣渭水紀念公園是這群街友最常聚集的地方,因而選擇在此辦首展,參展作品拼組成幾幅大照片輸出懸掛廣場。展覽將在廿二日移師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