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發生在舟山群島外海的太平輪沉沒事件,九百多人死亡,僅卅八人生還,儼然東方版鐵達尼號事件。這一撞,造成許多家庭破碎,也讓備極傷痛的一九四九年,增添更多曲折故事。報導文學作家張典婉耗時五年追蹤受難者、生還者以及他們的故事,完成《太平輪一九四九年》一書。
張典婉的母親司馬秀媛在一九四八年搭乘太平輪到台灣,人生也從上海富家女變成苗栗客家媳婦。張典婉表示,即使不是受難者家屬,在台灣也有許多人對太平輪念念不忘,母親生前經常提及太平輪逃難的往事。二○○○年母親過世後,張典婉發想寫太平輪記事,先於二○○五年參與完成《尋找太平輪》紀錄片,之後開始寫書。
太平輪從一九四八年啟航,往來上海、基隆兩地,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兵敗,太平輪成為運輸撤退軍民到台灣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當時關於太平輪有很多傳言,像是許多「逃難」的民眾身上纏著黃金、帶著貴重物資,太平輪是一條逃難船、黃金船,也是一條希望之船。
一九四九年一月廿七日適逢農曆小年夜,滿載上千民眾的太平輪在舟山群島海域與建元輪對撞,建元輪五分鐘後滅頂,太平輪隨之沉沒。受難者不乏往來兩岸的名人富商,包括《東南日報》社長陸淑影,法醫李昌鈺的父親李浩民,以及台灣清真寺創辦人常子春的家人。
十三日下午新書發表會中,書中主角齊聚一堂,細訴往事,場面相當感人。《東南日報》社長陸淑影罹難後,女兒黃似蘭(上圖,黃世麒攝)留在台灣由親戚撫養,後來親戚為爭取母親龐大遺產,將年幼的黃似蘭騙回大陸與外公外婆同住。黃似蘭歷經失依、離鄉背景、文革的苦難,最後輾轉至澳門定居。
黃似蘭提起這段傷心往事,數度哽咽哭泣。當時才八歲的她,獨自面對巨變。不過黃似蘭還是強調「傷心,轉個彎就忘了」,並強調「背著太陽走的人,永遠只能看到自己的陰影。」黃似蘭目前擔任澳門文化藝術協會會長。
生還者之一的葉倫明目前住在香港,透過影音畫面描述遇難現場。他說,沉船發生時整個海裡都是人,大家爭相從海中往上竄尋求生機,他自己抓往浮桶,載浮載沉,差點熬不住風寒而鬆手。
葉倫明在日本出生,在上海求學,廿四歲結婚後到台灣迪化街打天下,經常往來上海、台北兩地。太平輪事件獲救後,便留在上海,與妻子分隔兩地,一九八○年定居香港。他勤於慢跑健身,得過多次馬拉松冠軍。他說,如今伴隨他長征的勇氣,就是六十年前那些無緣活下來的伙伴們,每次慢跑就是一次活下去的勇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