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受到管制的中國,官方對「經濟成長率」預估,都列為高度敏感「國家祕密」,媒體或記者如任意披露未發布的政策數據,恐有觸犯「洩露國家機密」之嫌。近日爆發集體辭職的《財經》雜誌的經營團隊,對碰觸這類財經禁忌應能感同身受。
《財經》雜誌憑藉其十餘年來的專業表現與卓越的績效,獨步稱霸於中國財經媒體領域,各方都有一致的評價,但經營團隊在面臨各項業務瓶頸無法突破後,不惜集體辭職,尋求自立門戶,這應是中國財經媒體在走向市場化、商業化理想目標的過程中,邁出的關鍵一步。
中國媒體受制於「以黨領政」思維,媒體是官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政府喉舌,因此,儘管改革開放已卅年,國有媒體集團也不斷調整,但新聞機構發展,始終無法跟上潮流,關鍵障礙,就在於無法展現媒體應有的自由度與靈活度。
據熟悉《財經》運作人士說,該雜誌營業收入來源主要部分,非依靠龐大發行量或傳統廣告收入,而是憑藉《財經》雜誌金字招牌所舉辦的各式各樣的財經、證券、金融會議的業務收入。據稱,對於收入的分配理念不同,正是導致談判破裂的主因。
即使像《財經》擁有財經媒體龍頭的地位,但實際編務仍受限制,更難迴避政治環境侷限,因此,編輯部門經常抱怨「很多新聞不能做」,業務部門嘆「很多金錢不能賺」;畢竟身處「為黨喉舌」的國度,市場化、自由化談何容易?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