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有企業的樣板主要出自重工部門,但最近有可能出現變化,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的成功經驗,不僅上報中央,調研專家甚至建議高層,把森工集團創造社會和諧的做法移植到新疆和西藏,為國企轉型賦予新內涵。

森工集團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所屬,職工加眷屬多達五十萬人。由於福利政策不到位,導致職工與集團關係緊張,到北京上訪(赴京請願)的人絡繹不絕,械鬥和對立日益嚴重。

參與調研的專家說,這裡有十六個民族,包括漢、蒙、滿族乃至俄羅斯後裔,地處邊境,與俄羅斯和外蒙古為鄰,地緣複雜,潛藏民族問題。文革期間,當地居民以反漢人為口號,組成內蒙人民黨,一場動盪,數十萬人受到波及,內部和敵我矛盾很深。

一年半前,當局看到問題的嚴重性,撤換林業管理局領導和集團管理層,把呼倫貝爾市原副市長安國通調來,身兼局長和集團總經理,進行大整頓,首要之務就是滿足職工要求,減少對立,維持社會和諧,迄今上訪人數近乎於零,成效傳到中央智庫專家的耳裡。

為求證實,北京專家組走訪森工集團,發現問題癥結在幹部腐敗和貧富差距,非族群問題。經過多天考察,專家組總結成功三項經驗。一、甩掉上訪包袱。二、打破企業辦社會的窠臼,福利措施由政府接手。三、林業發展從單一經營轉向綜合經營,強化林副產品開發。企業效應隨之浮現。

由於有示範作用,專家組撰寫《一個值得全國國有企業學習的榜樣》報告,由特殊管道直接上呈胡錦濤總書記。按程序,中央為核實內情,會派工作組到現場調查。一位參與調研工作的專家說,他們特別點出向新疆和西藏移植經驗的建議,估計會受到層峰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