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傳統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給稱為國粹,又稱傳統醫學。然而與其他傳統文化相比,中醫的地位也是尷尬的,因為在現代醫學高聳殿堂的陰影下,中醫給人保守、落伍以及不科學的印象,甚至幾度瀕臨存亡絕續的關頭。

清末民初,中國給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壓得抬不起頭。為了救亡圖存,不得不引進民主與科學等西學,取代四書五經等舊學;同時,也一再有人提出「廢除中醫」之議。其主要論點,是說中醫理論接近哲學甚至玄學,並無科學根據,與採取實證為主的西方醫學不能相比,故此不可信賴。不過中醫雖屢遭攻擊,卻未消失,甚至近年來還愈發蓬勃;除了中醫在民間根深柢固外,部分原因還是西醫造成的。

曉得一點西方醫學史的人當知道,現代西方醫學是文藝復興以來,隨解剖、生理及其分支學門的進展,一點一滴才發展成如今規模。文藝復興前一千五百年間,西方社會遵循的是講求四體液、四元素、四特性的傳統蓋倫醫學,其中氣血不分,使用草藥複方、浸水放血等作法,與中醫殊無二致。如今,蓋倫醫學在西方已幾乎絕跡,反而有一些給歸為另類醫學的民俗療法冒了出來,中醫也在其列。

現代醫學雖打著科學旗號,百年來有飛躍的進展,但也給人帶來不實期望,以為人體就像機器,壞了都能修復,反而埋下讓人失望的種子。現代醫學在公衛、疫苗、手術及抗生素等突破下,已將許多棘手的疾病給消除或控制住,剩下的一些疾病,好比癌症、神經退化與新陳代謝疾病等,卻離理想的治癒之路尚遠,因此給另類療法留下了空間。

其實不論中醫西醫,他們所面對的人體與疾病是一樣的;人體運作與發病機制不會因為面對不同醫生或理論,而出現差異。我看過一些現代中醫的診斷治療書,在說明發病機制時,採取現代解剖生理的說法,但到了處方治療時,陰陽失調、氣血不順那一套又冒出來了,不免讓人懷疑其療效只是安慰劑效用罷了。

尤有甚者,最近還有一些中醫以攻擊代替防守,指責現代醫學裡施打疫苗、切除病灶、移植器官、化療以及洗腎等,都是錯誤的作法;我以為那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更可謂得了便宜還賣乖。中醫號稱專治疑難雜症,甚至有人揚言世間無不治之症,那是因為西醫已經解決了許多常見疾病,剩下未能根治的棘手病症,也就讓中醫(以及任何江湖郎中)有可乘之機,反正大家都治不好,就各憑運氣了。

「中醫科學化」的口號喊了已有好幾十年,成效卻不彰,關鍵在於中醫的理論無法驗證;就連經脈穴位,也沒有解剖構造上的對應。即便如此,中醫也不敢放棄固有理論,因為沒有理論,所有的診斷處方也就沒了根據,這是中醫無法科學化的困境。至於中藥的療效,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