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清廷鎮海中軍前營曾在現今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一帶開闢越山道路,因瘟疫死了不少人,集體在駐防營區附近就地掩埋,形成一處墓埔,為台灣僅存的清軍集體墓埔,歷經百年仍保存良好獲列為古蹟,成為小林村未來發展觀光可運用的一項資源。

該處墓埔位於甲仙鄉五里埔五里路五十八號前,獲列為三級古蹟,前高雄縣長余政憲於民國八十六年十月立碑說明墓埔由來,並且在墓埔鄰近道路的地方建一座小廟,供人膜拜亡魂。

據指出,西元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二年)三月,駐防台灣府城的鎮海中軍前營,奉巡撫劉銘傳命令,由記名提督楊金龍統率調防嘉義,會同駐防嘉義的台灣總兵章高元軍隊,開闢嘉義經後大埔、甲仙埔、荖濃、寶來、紫檀、關山啞口至八潼關,接通後山統領張兆連由大陂溯新武呂溪,上八潼關的越山道路,大約是現在南部橫貫公路路段。

鎮海中軍前營在現今小林村一至八鄰,也就是五里埔設營壘駐防,兼作工寮,一直到同年十月奉調移往集集街開闢新越山道路為止,前後在五里埔待了半年。

駐防五里埔期間,因為內山瘴氣過重,許多兵士感染瘧疾等瘟疫而死亡,被集體掩埋於營區東側,計築墳八十五座,坵墳形貌簡陋,取用甲仙出產的砂岩、板岩及產於荖濃溪寶來以東的綠色片岩,由兵士用配備的刺刀刀尖刻畫,或由營中石匠鑿刻作為墓碑。

五里埔居民敬重清軍亡魂,未破壞墓埔,因此即使經過了一百多年,許多墓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辨。

八八水災土石流將小林村九至十八鄰全數掩埋,部分災民選擇在五里埔重建家園,並希望遭掩埋地區闢為紀念公園,將來發展成為觀光景點,縣長楊秋興日前現場勘查,認為古蹟墓埔與紀念公園連結,對小林村發展觀光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