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短期的系列賽裡任何事都可能發生,只是我沒料到(系列賽)會是那麼短暫。」1954年世界大賽慘遭四連敗被巨人掃地出門,印地安人總教頭艾爾.羅培茲(Al Lopez)當年在賽後曾如此自我調侃。
一年有四季,大聯盟棒球好像只有兩季:正規賽季及季後賽,前者漫長無比,後者轉眼即逝。那些好不容易闖入季後決賽的勁旅,卻在系列賽中兩三下就被輕易解決,應該最能體會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感覺,前不久才沉醉在封王或晉級的慶祝香檳浴,沒幾天卻被當頭棒喝從美夢驚醒。
本屆季後賽第一輪就有3支同病相憐的球隊,依序是紅雀、紅襪及雙城,三隊的季後賽之旅似乎剛開始就結束,令聖路易、明尼亞波里斯和波士頓的球迷盼了一整年都只看到一場季後賽。
除了那些獲勝的隊伍與球迷,大概沒人不希望多看幾場精采的季後賽,大聯盟官方及轉播單位更期待票房保證的場次多多益善。從30隊脫穎而出的8隊,按理說實力應在伯仲之間,賽事該是勢鈞力敵,可為何總見到「一面倒」的系列賽,尤其是近年來的分區系列賽,3戰打包的情況幾乎佔了一半。
其實,想讓比賽更刺激的辦法不難,只要將5搶3的賽制改為7戰4勝即可。
回顧大聯盟季後賽歷史,賽制有5場、7場、9場三種,9搶5的次數最少,只出現在1903年及1919-21年四屆世界大賽。5戰賽制是從1969年的兩聯盟冠軍賽開始(見附表),或許是3勝0敗的機會實在太高(32次出現13次,40.63%),1985年聯盟冠軍賽改為7場,改變之後一面倒的情形隨即下降,至上屆為止,低到一成左右,而戰況較激烈打到第6、7場的比率則高達六成。
1995年季後賽增加外卡為三輪之前,大聯盟也曾辦過分區系列賽。1981年由於罷工,球季被腰斬成上下半季,該年首輪季後賽,先由分區(當時只有東西兩區)的上下球季冠軍開戰,晉級後再爭聯盟冠軍,當時前兩輪都是打5戰。截至今年,大聯盟5戰3勝制共舉行96次,其中分區系列賽總計64個,扣掉1981年的4次,以近60個分區系列賽來分析,3-0、3-1、3-2的比率分別是:41.67%、36.67%、21.67%,可見激戰到第5場的難度之高。
7搶4的賽制有四種結果:4-0、4-1、4-2、4-3,至去年為止,大聯盟共辦了146次(聯盟冠軍46次、世界大賽100次)。最無趣的四戰橫掃出現25次,只佔17.12%;而打至最後一戰的比率超過三分之一,共有49次。
以全部賽事來看,最後一場決戰的機率,7戰比5戰高出6%,不只精采程度提昇,更重要的是,系列賽提早結束的「難看」場面可降低兩成。對戰次數較多,僥倖取勝的機會自然較少,可若不細看數據,很難發現僅多出兩場,整個賽事的張力卻有如天壤。
另外,將5戰改為7戰,以主客場「2-3-2」 的賽制安排來看,即使是被橫掃,落敗隊伍的觀眾至少也有兩場球賽可看,曇花「一現」的季後賽不僅讓人意猶未盡, 對死忠球迷而言,更是殘酷不已。
(棒球文字工作者)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