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一時的央企併購明星華源集團,如今債台高築,苟延殘喘。華源憑藉著央企光環取得銀行貸款,積極擴張版圖,最後反被它沉重的銀行債務壓垮。這反映出大陸央企靠著銀行信貸的滋養,造就「併購神話」的亂象。

曾擁有500億(人民幣,下同)資產的華源集團勃興於1990年初。當時大陸國企,特別是紡織業江河日下,是許多地方政府的累贅。華源乘著浦東開發的熱潮到上海創業,打出整合重組紡織行業的旗號,一時間成為各地政府的座上賓。

華源靠著央企招牌,享受各種優惠政策,併購資金大都靠銀行放貸。但在併購紡織業時貪大求快,賺取的利潤根本不足以抵補銀行貸款利息。

欠下銀行大筆的債務後,華源憑著央企光環繼續向銀行貸款。2000年後紡織業逐漸日漸式微,華源的併購戰車轉向醫藥產業,兩三年內竟不可思議地南吞上藥、北併北藥,成為大陸最大的醫藥集團。

雖然不停的南北併購,但債台高築的情形卻是變本加厲;05年大陸當局開始收緊信貸後,資金來源「斷炊」,華源集團轟然倒下。

華源危機爆發後,資產評估和財務審計結果令人瞠目。至05年底,500多億資產中,所欠銀行各種貸款超過250億元,扣除其他債務,真正屬於股東的權益不足7000萬。

在華源破產重整債權人大會上,債權人滿臉愁雲慘霧,心理都有個共同的疑問,為什麼銀行明知不可貸而放貸?是自願、或是被迫的?

華源集團靠銀行貸款支撐起的是一個「空中樓閣」,所謂的併購神話,就是不計成本地用銀行的資金堆積起來的。

華源老闆由官而商,長袖善舞於政商兩界,在10多年資產翻近400倍過程中,華源憑藉地不是高明的商業智慧,而是善於利用行政資源,這也是其能夠屢屢演繹一幕幕驚人併購活動的「根源」。

華源涉足醫療產業後,當時就有人懷疑其專業能力,這個質疑不幸一語成讖。06年東北各省多人使用華源生產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後,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哈爾濱一位小女孩更因此喪命。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大陸銀行在貸款時,國企會比較容易拿到併購貸款。知本弘毅研究機構研究員劉國宏說,非市場化「併購貸款」,容易滋生盲目樂觀氛圍,加劇潛在風險。

阿里巴巴網站首席執行官馬雲更直接痛斥,「銀行嫌貧愛富,眼中只有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