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諾貝爾物理獎新科得主高錕與夫人黃美芸搬至矽谷山景城居住。半個月來一直有位拉丁裔少年Javier Hernandez陪他散步,這幾天,Hernandez看到眾人圍住高錕祝賀,甚為納悶,當他得知每周一同散步的就是本年度的諾貝爾獎得主時,少年驚訝極了:「哇,太棒了!我現在感覺完全不同了。」
在高錕得獎前,拉丁少年從來不知道他對世界的貢獻與榮耀,「淡泊名利」是許多媒體對高錕的看法、「鶼鰈情深」則是他與妻子50年來的寫照。
10月6日凌晨3時,高錕的妻子、75歲的黃美芸在睡夢中被電話鈴聲驚醒,瑞典皇家科學院祕書告知:「高錕先生獲得了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高錕獻給太太的「金婚」禮物--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拿出這樣的禮物。
43年前的偉大發現
現年76歲的高錕是首位以應用物理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但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43年前在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任職的高錕發表《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論文,提出「以玻璃取代銅線傳輸訊號」的大膽構想,被外界譏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沒有放棄。
他遠赴日本、德國及美國的貝爾實驗室推銷他的信念。1981年,美國康寧玻璃廠終於突破技術讓高錕理論中的光纖得以實現。世上第一條光纖的誕生讓資料傳輸可在彈指間完成,如今的手機通訊、有線電視及網路傳輸都拜光纖之賜。
這一切成就的背後,妻子黃美芸是重要的力量。
一見鍾情 為愛私奔
回顧高錕的感情世界,他大學畢業進入英國標準電話電報公司後就與黃美芸相識。在幾乎清一色的白人同事中,發現一副東方臉孔,讓高錕覺得很親切,他想上前和黃美芸打招呼,又一直猶豫不決。幾天後,才鼓足勇氣自我介紹。
「冰山破開,我們相遇了。」高錕在其自傳中寫道。兩人的友情發展迅速,當有一次高錕強烈反對她搭同事的摩托車時,他明白自己已經墜入愛河。
「我說:『你沒有戴頭盔,坐在摩托車後座,太危險了。』我相信我是看不過她摟著那小夥子,好像很親熱的樣子。」高錕寫道。
結婚前,黃美芸提出要做一個試驗:大家分開半年,不見面,看彼此是否還互相掛念。高錕強烈反對:「實驗室應該做實驗,婚姻的實驗不能做,我不需要做。」
兩人後來又遭到黃母的反對。按習俗,兄長須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但那時,黃美芸哥哥仍獨身,甚至連女朋友的影兒也沒有。最後,高錕與黃美芸選擇私奔——祕密結婚。
多年後,高錕在自傳中深情總結:「踏遍天涯覓知音,杳然我獨踽踽行,青春結伴好還鄉。電影《八十日環遊世界》主題曲,正道出了我們婚姻之路的歷程。」
醉心研究 淡泊名利
雖然高錕用偉大的發現壓縮了全人類的通訊時間,卻未能縮短其理論價值驗證的漫長歲月--當諾貝爾榮耀在43年後姍姍來遲時,時間已將當年那位智慧、敏銳的青年才俊,變成了一位輕度阿茲海默症纏身的七旬老人。
「醉心研究,淡泊名利」是2000年高錕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20世紀亞洲風雲人物」時,雜誌對他的評語。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陳求強則難忘高錕的平易近人:「幾年前他得悉學校籌款擴建時,竟然親自來學校把支票交給校長。」
高錕在1987年至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時,大力崇尚自由學習之風;屬下形容他是「從來不發脾氣」的人,即使其他人與他爭執,他還是稱讚別人提出不同意見是好事。
對現在的高錕來說,他的貢獻和對世界的影響早已存在,諾貝爾獎或許已不再重要,他只是個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得獎快樂的老人;疾病使高錕的記憶力減退,出門送客時,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沒穿鞋子,「come back,Charles,come back」,高錕身後傳來黃美芸在門口焦急的呼喚。
有著太太的溫柔陪伴,得獎的名、利、權、色皆與他無關,高錕就像茫茫夜色中的「高錕星」,平凡而璀璨。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