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一個9歲孩童在郊外玩耍時,不經意帶回一個造型古樸的青花瓷碗,引起了大人的注意。近日考古專家開挖,發現一座迄今為止,重慶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碗墓」。
《重慶商報》報導,10月8日,重慶北碚區一崔姓民眾到親戚家串門子,看到他家有一個青花瓷碗很漂亮,看起來有點年代,就拿在手裡把玩,連誇「好看」。旁邊9歲的表侄見了說:「這算什麼呀?我那有的是!你想要就等會兒。」說完轉身就跑了出去。
來訪親人驚豔 帶路發掘
崔先生等了20多分鐘也不見表侄回來,連忙出去尋找。半路上遇到了表侄,他正一邊走,一邊在踢一個缺角的青花瓷碗。表侄帶他到一個小土坡前,指著坡底小洞說明青花瓷碗來源,他才赫然發現,洞裡竟是一個由2000餘個青花瓷碗砌成的清代碗墓,他拿兩個送鑑定。
清代風俗 寓意死後有飯吃
因碗墓的上方滑坡壓著兩塊大石頭,重慶考古所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花了兩天時間才將墓上的泥土清理乾淨。最後發現,碗墓共有大小不一的青花瓷碗錯落有致地向下壘了15層,因滑坡壓力等因素,部分的碗已破裂。解開青花瓷碗,裡面有一個完整的柏料棺材,棺材裡只存有泥土。
工作人員將碗一個一個地取下來,發現碗裡裝滿堅硬的三合土,每層碗之間都鋪了一層泥土。據重慶考古所專家表示,三合土粘性強,方便將碗和泥土固定。
6名工作人員花了一下午,將中間的部分碗取下,露出了一個5米長、2.1米寬的棺材。該棺材保存得十分完整,沒有一點腐爛。
重慶考古所專家徐克誠說,碗是清代民窯燒製的,因此這座墓應該建於清代,是目前重慶發現保存最完整的碗墓,可填補當時的文化風俗區域空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他指出,碗墓的寓意是人死後還能有飯吃,相傳是起源於明朝初年的湖廣地區,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少數民族遷居於此,因此帶來的風俗。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