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中國與歐盟、美國之間的貿易交鋒方興未艾。日前,歐盟、美國曾分就中國輪胎、鋼鐵業徵收反傾銷稅,為此中國政府也於12日對美、義、法尼龍產品徵收關稅。《新京報》評論,近來頻頻發生的貿易摩擦,顯示中國經濟過度倚賴出口。要扭轉此一局面,中國企業應趁早進行產業升級。

10月12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對原產於美國、義大利、法國等地的尼龍進行反傾銷調查的2009年第79號公告。認定原產於上述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存在傾銷行為,而且這種傾銷給中國國內尼龍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決定自2009年10月13日起,對進口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產品徵收最高37.5%的反傾銷稅,期限為五年。

中國商務部做出這一決定是在國慶期間歐盟與美國相繼展開對中國產無縫鋼管進行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後做出的。

早在9月1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對中國產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後,中美已經進行一場輪胎肉雞貿易摩擦。

從目前的全球貿易形勢看,各國間的貿易摩擦都表現得相當有節制。相對於全球貿易出現的回升跡象,貿易摩擦體現為溫和的冷感。

進入第三季後,全球貿易進一步活躍。美國商務部10月9日發布的美國8月份出口額顯示,繼7月出口飆升以來,8月的出口再度增長0.2%,創下去年1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貿易出現積極信號並不止於美國。數據顯示,韓國9月份出口較上月增長了11.1%。作為新晉的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的中國從8月份以來出口也出現明顯的反彈跡象。另外,德國的出口也顯露出企穩的氣息。

雖然當前國際貿易保護潮存在愈演愈烈的態勢,但若主要經濟體的復甦趨強得以持續,那麼這將為阻止當前的貿易摩擦的升級提供了較為明顯的緩衝空間。當前的國際貿易摩擦,各方都表現出克制的心態。

在全球經濟復甦尚不穩定下,貿易保護潮的出現確實令人頭痛。畢竟當前主要國家失業率高位徘徊,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未來消費者個人消費支出面臨著明顯的不確定性。同時,雖然當前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出現了趨強態勢,然而這種經濟的復甦主要依靠各國的政府雙寬鬆政策的支撐和經濟庫存調整,帶有不確定性。

對新晉陞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的中國來講,出口依然是橫亙在當前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中國可以首先在對外貿易政策上逐漸向中間傾斜,避免敏感時期的出口支持政策引發貿易夥伴的貿易救濟調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一方面可以在WTO框架內運用相關規則進行談判,另一方面可以適度通過主動調整匯率和稅率等手段促使中國出口企業擺脫對政策的過度依賴。

這次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從不同的層面反映,中國過度地依賴勞動力這單一優勢聚斂出口競爭優勢是中國貿易部門抗風險能力差的根本原因。中國出口企業要緩解貿易摩擦壓力、改善其貿易條件,需要從現在開始把危機當作中國出口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遇。

(摘錄自《新京報》2009-10-13,作者劉曉忠為上海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