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奪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荷塔‧慕勒(HertaMuller)被認為是大爆冷門,她在華語世界知名度相當低,至今為止,除了台灣僅《風中綠李》一本譯本出版外,在大陸、香港等華語地區皆無作品引進。

然而,《風中綠李》在台灣10年來只賣出5000本。在中國大陸,她的作品曾零星曝光,2001年第6期的《譯林》曾翻譯發表過慕勒的小說《黑色的大軸》,《世界文學》也在2003年第5期發表過她的短篇《一隻蒼蠅飛過半個森林》。

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潘璐和李昌珂都認為,慕勒獲獎絕對是冷門中的冷門。李昌珂表示,中國幾乎沒有人關注過這位作家,了解她的學者更是寥寥無幾。

潘璐指出,荷塔‧慕勒出生在羅馬尼亞,卻是德國裔,她盡以德語寫作,兩種文化與社會體制在慕勒身上交錯衝擊。「她的作品政治性很強,像《呼吸鐘擺》描寫了二戰後在蘇聯戰俘營的德國人的生活,這種敏感的政治題材妨礙了她在東方的傳播。」

青年作家陳希我認為諾貝爾得獎者的「冷門」,其實是媒體造成的,「除了評審的眼光和趣味,我認為媒體也要負責。我們是不是選擇性介紹作家?」

每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都是各大出版社關注的焦點,但根據報載,上海譯文等出版單位皆表示,若要引進慕勒的作品還需要先做市場調查。根據業界人士分析,連續幾年的大冷門,已經降低了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出版社的影響力。

作家出版社編輯李宏偉認為,從這幾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作品銷量可以看出,諾貝爾獎得主作品在中國市場的認可度處於下降態勢。他說,「從市場來說,這幾年出現了一個比較反常的現象,就是諾貝爾獎作品在市場與公眾閱讀中的熱情,還沒有國內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高。在這樣的情勢下,出版社對荷塔‧慕勒作品興趣自然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