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辛赫再訪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引起中國外交部強力抗議,當然抗議不會產生任何效果,印度的「大國心願」念茲在茲,這是印度要崛起的自己方式──擺威風。

歷史上,中國在亞洲曾統治過許多國家,現在的版圖算是縮小多了,但中國從未不切實際地緬懷那些光榮歲月。在現實上,中國崛起的態度一直是秉持韜光養晦的鄧小平教訓,儘量與人為善,埋頭充實自己。目前在國際間的地位已舉足輕重,但中國仍是小心翼翼,唯恐飛得高摔得重。

而印度不然,評論者認為印度患了殖民地後遺症,它總是懷念在大英帝國殖民下的光輝歲月,那時英屬印度的版圖包含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尼泊爾。印度獨立,而那些國家也獨立了,但印度的心態總以為這應是印度的勢力範圍,心態雖然如此,卻又不能征服這些地方,於是畸形心態使它時時要炫耀自己與眾不同。

按印度的國力,實在沒有炫耀的本錢,雖說近年經濟有了起色,西方國家對它大捧特捧,希藉其制衡中國,而印度居然為了炫耀甘為馬前卒,於是不斷地向外國購買先進武器,拚命加強軍力,不但要向地區其他國家炫耀,而且要挑戰中國,以挑戰中國滿足其大國的心願,而不顧國內情況如何糟糕。

印度國內最大的問題是民族複雜、宗教互爭,加上貧富不均嚴重、文盲眾多、基礎建設落後,繁榮只表現在孟買證券市場,但由於國際間將其捧為「金磚四國」之一,印度便按捺不住嚮往大國之路。

這就是印度與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不同之處。尼赫魯當年曾說過:「印度要就成為第一流國家,要就什麼也不是。」如果走向第一流的方式錯誤,就可能什麼也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