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書展的台灣館在德國時間十四日下午舉行開幕式。在眾多國際媒體以及出版人熱烈圍繞中,台灣作家張大春現場揮毫,寫下大大的「書中自有」、「紙上逐風雲」兩幅字,在熱烈掌聲中為台灣展區的登場開了頭。有個德國讀者很高興地跟張大春要墨寶,張大春就大方地題名送給他。
台灣館今天起將陸續推出作家龍應台、陳玉慧、楊照、張大春、王德威等人的演講與座談,將台灣多元自由的文學風貌呈現出來。昨天出席台灣館開幕者包括歌德學院代表Clemens-Peter Haase、柏林文學協會會長Ulrich Janetzki、駐WTO常任代表林義夫、駐德代表魏武煉、德國ARD讀書節目主持人申克、義大利波隆納書展主席Roberta Chinni、墨、泰、法、韓等各國出版協會代表、中國作家陳丹青等上百人。
台灣館內詢問度較高的書,有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海神家族、張大春作品等等,以及陳莉莉撰文、劉伯樂繪圖,以金門為背景的《老房子說故事》。
由於今年法蘭克福以中國作為主題國,台灣過去參展區直接使用台灣館名稱,今年經過與中國方面的交涉後,改用「台灣出版人館」。中國館以浩大聲勢在書展開場,也宣示著中國出版是國際重視的潮流之一,台灣出版界會不會受到影響,已成為討論焦點。陳玉慧表示,中國(China)與中國文化(Chinese culture)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文化的概念更廣闊。只可惜這些面向在這次的書展中是被遺漏的。「強者要有耐心、寬容、堅持。」張大春表示,就算擔心中國將把台灣逼上邊緣化的位置,我們也應該要抱著寬容與堅持的態度,包括堅持使用繁體字以及我們的言論自由。
龍應台說,她到書展接受不少中國媒體採訪,發現這些中國記者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後不到一周就透過網路在台灣訂到書了,「可見中國未來要禁止什麼是很難了,年輕者對知識的渴望、獲得訊息的速度之快令我驚訝,也讓我感到樂觀。」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