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以來亞洲各國經濟強勁反彈,產業界最大的疑慮是,這代表景氣真的好起來,或僅是曇花一現?未來若國際景氣復甦了,台灣的出口與投資能夠昂首闊步向前走嗎?依施振榮的觀察,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在這一波復甦競賽中,若與亞洲其他三小龍相比,台灣並未跑在前頭。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台灣這幾年大型投資全依賴半導體與面板兩大產業,這兩大產業未來幾年的投資很難像以往那樣高速成長,再加上產業會不斷外移,台灣高科技產品出口高度成長空間也相對有限。在這樣雙重打擊下,長期依賴高科技出口的台灣,必須找出成長的新引擎。

在這波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台灣出口產業嚴重受創,此時的確應該好好思考與檢討台灣過去偏重高科技的產業政策,忽略了內需產業的潛力。

不過,台灣經濟要如施振榮所期待的,進一步升級,從出口製造業產品發展到出口服務業,並非喊喊口號或草擬計畫就行。扁政府時代發展服務業的計畫推了許多年,迄今仍原地踏步。由於服務業類別繁多,散見各部會,並無專責機構,馬政府若真正要推動服務業走向國際,首先打破各部會間的門戶之見,進行資源整合。

吳揆上任後提出「庶民經濟」的主張,重點在關懷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從發展服務業的方向出發,適時鬆綁不合時宜的法令,排除發展的障礙,為業者創造商機,也為人民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