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七○年代,知名美國搖滾樂團「鷹」有一經典名曲〈加州旅館〉,其中歌詞最後一句是:「你隨時可以退房,但你永遠不能離開」。用這樣的詞句描述台灣的賦稅改革委員會,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退房」只是文書形式,「離開」才是實質解脫。無奈今日的賦改會卻是只能在形式上演龍套,實質上卻對台灣的稅制改革與財政結構毫無助益。該會日前丟出「法人課徵證所稅」的虛擬風聲,造成十月十三日股票市場的恐慌與波瀾,但隨後官員又出面間接否認,一切實質均無改變。用前引歌詞描繪賦改會,真是栩栩如生。

社會各界早已多次指出,劉內閣所組成的第三次賦改會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就組成而論,它涵納了政務官、學者、利益代表、立法委員,成員達四十九人,根本像是個討價還價的菜市場,而不是個理性擘畫稅制的園地。就運作而言,其重大議案多由行政院高層先行定案,再丟給賦改會背書,直把這個委員會當成沒有格調的白手套。就議題討論而言,它將個別稅目逐一端上檯面討論,其結果自然是減稅案一律通過,但所有的增稅案則在利益團體集中火力抗拒、官員欠缺擔當之下,沒有任何進展。前述賦改會的客觀缺陷加上財政部過去一年五個月以來的無能施政,遂造就了今日台灣的客觀財政困境:負債飆升、信評下滑、租稅不足、財政結構危在旦夕。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目前僅有十四%;相較於韓國(約二一%)、日本(約十八%)、英國(約三○%)、法國(約四四%)、美國(約二一%),台灣絕對是低稅冠軍。全世界除了著重「過境商務」的新加坡與香港、或是避稅天堂如開曼群島、維京群島等地外,沒有任何具完整產業結構的國家,其稅率如台灣這麼低。產業結構完整表示政府的政策支出必然不小,而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兩千多萬人民的社福、建設與救災支出,也使得目前的低稅難以為繼。但是,財政當局卻不敢面對稅收不足的事實。不只如此,財政部在過去一年帶頭胡亂減稅,完全棄守其應有的紀律角色,更是今日財政問題急速惡化的元凶禍首。

財政部也許會辯稱,當世界經濟景氣好轉,台灣的稅收就會回升,危機也會解決。讓我們明白的告訴當局:這是政客拖延戰局的遁辭。租稅負擔率的分子是稅收、分母是GDP,故當景氣好或不好時,分子分母都會同向變動,不可能驟然改變。此外,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受經濟不景氣之苦,但跨國相比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卻比各國均低、信評也比各國惡化,可見財政當局將問題推給景氣,是不負責任的諉責說詞。

如果拿國家財政與健保財務相比,我們就更能看出問題的癥結。台灣的財政赤字其實比健保赤字嚴重許多,但衛生署長能夠大刀闊斧解決健保財務問題,而財政部主導的賦改會卻一事無成,其中關鍵就是官員的知識能力與處理事情的心態。楊志良署長上任第一天就擺明了要漲健保費,不漲就走人;單單這負責任、有使命的氣勢,就與財政首長唯唯諾諾的姿態有天壤之別。楊署長矢志解決問題,把官位視為敝屣,那麼事情就豁然開朗;相反的,如果楊署長沒有健保的全方位視野、或擔心自己的烏紗帽,那麼健保費調漲一定也是在民眾反彈、立委咆哮之下就不了了之。因此,事情做不做得成,就看態度、視野與品德。

相對於衛生署,我們非常遺憾財政部面對這麼大一個財政窟窿卻視而不見,只知道不斷地把事情往後拖。不斷拖延的結果就是:問題變得日益嚴重、繼任的首長(如朱副院長)立刻得面對窘境、國家的經濟體質逐漸弱化。到最後,台灣就會陷入債務纏身、政務難推的困局,長期難以脫身。過去一年,財政當局為台灣蓋了一間債務加州旅館;所有關心台灣經濟的人,都只能對問題形式上視而不見,但卻已然被牢牢羈絆,實質上難以解放。衷心期盼當局能夠找到真正負責任的首長,替台灣財政做個解放,自加州旅館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