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科技論文的數量排序,大陸大學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引起大陸各界的議論,認為除了「量」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追求「質」。
9月30日的《重慶晚報》上,一則報導頗引人矚目:大陸教育部副部長郝平在教育部與衛生部聯合舉辦的「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成就」的成果發佈會上介紹,目前大陸高校(大學)科研能力世界第五。
郝平說,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畫啟動以來,中國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斷提升,按科技論文的數量排序,中國自2004年以來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論文數量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
大陸教育部以論文「數量」來衡量大學的科研能力,引起大陸各界的議論,許多學術界人士頗有異議。反之, 上海交通大學在2008年公佈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d Universities,簡稱ARWU),再被提出來,作為對比討論的依據。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小組在2008年1月份的《大學·研究與評價》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衡量大學學術能力的主要指標。這份上海交大研究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世界各名校的年報及國外主流媒體,都加以引用及報導。
上海交大衡量大學科研能力的標準:包括諾貝爾獎(Nobel Prize)和菲爾茲獎(Fields:世界最著名的數學獎)的校友折合數(簡稱Alumni,權重10%)、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簡稱Award,權重20%)、各學科領域論文被引用率最高的教師數(簡稱HiCi,權重20%)、在《Natual》或《Science》上發表的論文折合數(簡稱N&S,權重20%)、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簡稱PUB,權重20%),以及老師的平均學術表現(簡稱PCP,權重10%)。
上海交大在2008年8月15日,發佈了世界大學學術排行(表一)。在前20名中,除了英國的劍橋大學(Univ Cambridge)和牛津大學(Univ Oxford)外,其他全部被美國的大學所壟斷,亞太地區只有「東京大學(Tokyo Univ)「進入了前20,排在第19位。
而大陸頂級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前200名內,完全不見蹤影,只有徘徊在第201名到302名之間。
如果將範圍縮小到亞洲,從表二可以明顯看出,學術能力前十名,也找不到大陸大學的位置。如果只計算發表論文的數量,人口數量世界第一的大陸,在亞洲是穩居第一名。但是,評估學術能力排名的前十名中,除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台大,都被日本的大學包攬。
比照上海交大的研究結果,大陸教育部指出的大陸科研能力世界第五的排名,當然要引起非議。
因為,大陸大學的科研人員,至今沒有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執大陸大學之牛耳的北京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榜上,從來都是跌出百名之外;就科研經費和學術國際化來講,很難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而大量機械類、電子類高科技產品,要依靠國外進口……
僅以大學論文數量是世界第五,所以科研能力也是世界第五,這樣的邏輯,實在是經不起推敲。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按照國家學術實力排名,發佈的的上榜大學比例與各國的GDP、人口占全世界的比例(表三)。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學術的排行,前十位中沒有大陸。排在第六位的瑞典來說,這個國家的人口約為900萬,但人均學術份額為0.1%。而中國大陸是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按照這樣的人口基數,發表論文總數如果平均下來,估計會成為世界倒數。
誠然,大陸自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短短三十年的時間,論文數量達到世界第五,有此成績實屬不易,但量大不一定強,要有品質則一定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