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來大陸在金融業與經濟上的發展,大陸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戴立寧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大陸政府最需要做的事就是設法保證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也就是「讓看不見的手去發揮其作用,而不是用看得見的手,也就是政府去代替看不見的手」。

只要保證市場機制運轉

戴立寧日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時,針對大陸金融業開放、金融海嘯等議題時指出,在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政府應該是設法保證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也就是讓看不見的手去發揮其作用,這時候看得見的手要不要介入?這就成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像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的那樣。

「當一個社會發生變動的時候,這往往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變化。只要有變化,就肯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戴立寧指出,比如發生通脹的時候並非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負債很多的人在高通膨下就會受益。金融危機也是如此,肯定會有受益者和受損者。當然,還有受益者是多數人還是少數人的問題。

以此次金融危機為例,當危機發生的時候,多數金融機構都在生存線上掙扎,因此它們自然會四處哭號以求救援,而且為了增大獲得救援的成功率,金融機構一定會把自己的訴求與公共利益捆在一起宣傳;與之相對的是,普通民眾不會有這麼大的動力去四處表明他們的觀點和訴求。

多數人和最大聲音要區隔

這樣一來,戴立寧認為「金融業的呼聲會成為社會上最大的聲音,雖然這可能只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假如這時候政府以自己聽到聲音的大小來判斷受影響人數的多寡,那金融業的要求很可能會被認可,「所我以個人非常害怕政府的那雙手僅僅是跟著一些最大的聲音去運作。」

從這點出發,「我強調政府在制訂公共政策時候,一定要把大多數人的聲音和最大的聲音有所區別。假如公共政策只是為了滿足社會上最大的呼聲,那這將是非常危險的」。戴立寧認為,他並非簡單的反對政府救市,「只是認為在救市前,決策者需要謹慎判斷形勢是否真的需要政府有所動作,而且政府的救市措施一定要以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