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高速增長的GDP數據一直為中國所自豪,中國統計局也曾多次公布不同數據。日前中國統計局公布報告,稱中國人均收入為2770美元。對此《新京報》評論,此數據運用、統計基數未必真確。而政府片面追逐GDP將導致社會畸形發展。中國若要發展真正的市場經濟,應納入人均收入作為評斷的重要依據。
前不久,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報告,報道標題是「人均國民收入2770美元」。該報告還是以「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開篇,到第六篇才談到「人民生活」並分別列舉了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但就是沒有給出中國總體的「人均收入」。雖然媒體將「人均國民收入」作為標題,但是這個從世界銀行拿到的數字,和整篇報告並沒有直接關係。
人均收入和人均GDP並不是一個概念,前者只是後者的一部分。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出中國人均收入占GDP的比重不等,有40%甚至更低的。既然沒有統計局的權威數據,世界銀行的計算口徑也未必和國內統一,但中國人均收入占GDP比重遠低於美國等國。
究其原因,是因為一個地方的GDP涉及工資、消費、投資、出口等多個方面,而中國的工資和消費水平一直偏低,工資增長速度趕不上GDP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以致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
這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有背,因為市場經濟意味著藏富於民,人民掌握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和財富,通過消費和供給的市場交易促進國內產值的增長,因而工資收入占GDP的比重必然相當高;相反,計畫經濟則主要依賴政府投資生產資料或基礎建設來拉動GDP增長,政府或國有企業占有大部分社會財富,再加上勞工組織無力在行政主導模式下為勞動者爭取權益,個人收入占GDP的比重必然很低。
中國改革之路雖然是從計畫到市場,但是由於市場改革仍然帶有相當大的政府主導成分,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和各級政府對基礎建設的投資,低工資就成為這種增長模式的標誌。
地方政府對GDP的片面追求,不僅壓縮收入增長空間,而且造成大量重複建設、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一旦成為政府官員的政績,GDP增長不僅 未必等同於社會財富增長,而且可能成為社會畸形發展的代名詞。
人均收入並非人民幸福指數的全部衡量,它既不能直接體現基礎設施或社會治安,也未必能反映生態環境的優劣,但它畢竟是人民福祉的最直接和最重要衡量。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說GDP和財政收入的迅速增長,但這些指標和人民福祉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卻不容易說清楚。為了發展真正的市場經濟,讓人民自己對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並從中得到應有的回報,還是將我們的評價體制和統計思維,更重視人均收入的好。
(摘錄自《新京報》2009-10-10。作者張千帆為北京憲法學教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