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俄羅斯總理普丁訪中,雙方決定在高速鐵路、通信設備及核能發電等領域簽訂規模達55億美元的經濟合作協議。2009年2月中旬,主管能源的俄國副總理謝欽訪華,兩國達成250億美元的石油開發貸款協議,久拖不決的遠東石油管線中國支線終於動工。
中俄能源合作之所以能夠迅速進入全新的局面,一個直接原因是去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中俄雙邊貿易額也首次出現大幅下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俄能源外交重心開始向東傾斜尋求更多市場以確保本國能源產業穩定,俄對華能源合作也隨之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積極性。
中俄天然氣談判其實在2006年就已開始,兩國簽署的《關於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諒解備忘錄》中規定,俄羅斯將於2008年修建東、西兩條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但備忘錄簽署後,俄方一直沒有動靜。此次中俄雖然簽署了天然氣領域的補充協議,但在價格問題上俄決不會輕易鬆口。
和俄羅斯一樣,許多新興能源大國為保持長期穩定的油氣收入,紛紛將目光放到中國這個金融危機後唯一保持高速增長的經濟實體,中國現在不僅成為各個能源供應方競相追逐的對象,也成為國際能源界的權重市場之一。正是這一點決定中俄能源合作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結構性轉變。
(摘錄自《21世紀經濟報導》2009-10-14。原題:「普京訪華,中俄能源合作重新啟航」)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