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劉海星的作品,很難不產生一種震慄、悠遠、悲壯、滄桑、開闊的感受。他的作品有一種很少見到的天地和歷史的重量。他的作品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種境界,而是天生藝術家胸中自有的丘壑造成的獨特眼神和另一種可能是更高的境界!」──南方朔

昨日上午開幕的「大美中國」劉海星風光攝影展,即日起在國父紀念館展出至18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評論家南方朔、台灣國立藝術大學校長、名畫家黃光男和台灣知名攝影家莊靈等人都參加了開幕式。而大陸的中央電視、鳳凰衛視、深圳衛視等媒體也都到場採訪轉播。

四年前才拿起相機拍照的劉海星,是六十年來第一位到台灣舉辦個人攝影展的大陸攝影家,開幕式聚兩岸藝術家與政界名人於一堂,對岸媒體的轉播也將現場實況放送給更多的華人欣賞,然而劉海星本人卻對這一切平靜以待,他在專訪中笑著表示,自己並不覺得特別興奮,「對我來說,所有即將發生的事其實都是過去,因為任何事也就都只是一瞬間而已。」或許正因如此的體認,他更要拿起相機,紀錄下每個感動的瞬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很多人會好奇,身為一個成功的深圳企業家,劉海星是如何踏上攝影藝術的道路並且一鳴驚人。回溯起來,那是2004年的一趟旅行,他拿著一台家用相機拍下沿途風光,無心插柳地獲得深圳攝影學會會長的賞識,之後劉海星用了較專業的相機,並改裝負片,從此開始他寄情風光攝影的旅程。劉海星的攝影素材來自中國著名的自然景區,如長城、黃山、壺口瀑布、吉林霧淞島、長白天池、壩上草原等,從這些風景中,提煉出一幅幅富藝術視覺衝擊力的作品。他並為多幅照片配上自己拍攝時有感而作的詩詞。如他在〈詠長城〉中描繪登臨長城的感受:「角弓響萬山,昂首映虹霓。賁血衝冠發,擂鼓催馬蹄。悲情天地壯,殘垣大風西。英雄無尋處,曲殤歎今昔。」可見其真實而強烈的情感體驗,因此,他鏡頭下的長城,不再僅是風光的刻畫或光線的追尋,更是精神的寫照和文化的展現。

過去,劉海星最大的興趣是閱讀,尤其是歷史方面的書籍,即使忙於經商之餘,他仍然維持一個月至少數十萬字的閱讀量。也因此攝影對他而言,無疑實現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座右銘,攝影成了自我沉潛許久的劉海星最佳的藝術表達媒介。劉海星的鏡頭呈現出和眾多風景攝影大異其趣的內涵,除了美景風光,其中更看得見歷史的深厚基奠,以及悠遠中國文化的傳承,也因此被評論家驚為天人,譽為「開啟了中國人文風光攝影的大門」。

為風光攝影注入人文情懷

回顧一個半世紀的中國攝影史,可以看出郎靜山、陳復禮所開創的風光攝影風格,曾對中國攝影藝術做了基礎性的鋪墊,試圖把中國繪畫藝術理念與傳統美學和現代攝影技術結合。然而劉海星又另闢蹊徑,將更多人文的思考、觀照甚至情感的凝煉皆融入風光攝影中,他認為風光攝影的主題就是貫穿和承載了人類的全部情感,只有一個真誠的人,才能生就一雙真誠的眼睛,而只有真誠的眼睛,才能感受大自然中的真情實感。

除非灌注了真實的情感,劉海星也不輕易出手,他表示自己四年多來總共也不過按了幾千次快門,拍不到60個膠卷,「我不是吝於按快門,我是吝於情感的輕易表達。」在攝影界可說是「一夕成名」的劉海星,在被問起是否開始有無法超越自己的焦慮時,他的回答是「我唯一的焦慮是,是否哪一天我將無法被感動。」真性情的劉海星說,他不會因為專業備受肯定而改變他的生活,他將繼續只用百分之十的時間進行攝影創作,至於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則是要拿來讀書、行走,以及感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