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網易新聞在日前採訪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埃莉諾·奧森(Elinor Ostrom),她在訪談中表示,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的所作所為,不僅可以讓中國人變得不同以往,也將大幅改變世界上其他人的生活方式。
奧森首先表示她曾經三度來過中國,對杭州西湖的景致讚賞不已。她也說,北京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城市,因為人口眾多、文化薈萃,每次她造訪此地,都相當興奮。
談及中國近年來的變化,她表示,在1970年代,中國公路上自行車的密度還非常大,但這已經不被現在的法律所允許了。中國的交通建設雖然使道路變得更加流暢和便利,但也逼著人們選擇汽車代步,並帶來了汙染,她覺得相當惋惜。
貧富差距是大問題
她同時提到中國貧富差距的問題,她說,收入的分配隨著時間在變化,但仍然有大量的人生活在邊緣,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多人了,所以總體的經濟形勢還是不錯的,這也替許多人帶來了收入的增加;不過很明顯的,其他人的生活依然艱辛。奧森認為,對於全世界的大城市來說,貧窮都是普遍的特徵,而因為窮人總是從貧困地區搬到城市,力圖找到一份工作,擺脫貧困,因此也加深了城鄉差距。
奧森在訪談中一再強調,所有人必須意識到的一件事情是: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會對他人有影響、會對大氣有影響、也會對世界有影響。
鼓勵中國人自我管理
她說,很多人可能會對公共議題抱持著:「我做不做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如果大家被組織起來,共同從事一件大家都可以做的事情,就會聚沙成塔、眾志成城,而這也就是她此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提出的公共資源理論(Common Pool Resources,CPR)。
她並提出經濟學中,「自覺的秩序」理論,她鼓勵中國人致力於自我管理,例如維護水資源、降低汙染水平等等:因為「自我管理」雖然需要時間、資源和個人努力,也將需要花費時間、精力以及資源,是一個艱苦而掙扎的過程,但對於國家的進步和現代化,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