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社論說,即使中俄雙方在此次普丁來訪期間進行相當良好的互動,但兩國仍將維持一定程度的「對手關係」,互相牽制彼此在亞洲的主導權。
值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抵達俄羅斯,將與俄羅斯領導人談論削減核武的同時,國際間紛紛猜測,中俄雙方近日的友好關係是否會促使美國居於談判劣勢,然而,《金融時報》專家表示,外界對於關中俄利益匯合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事實上,莫斯科與北京更大程度上仍是對手,而非合作夥伴,因為與俄羅斯經濟不同,中國經濟仍在高速增長。
報導舉例,中國最近在哈薩克以及中亞其他國家達成多宗大額油氣協定,而今年12月,土庫曼也將開通一條新管道向中國輸送天然氣。莫斯科對於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仍繃緊神經,因為在俄國眼裡,中亞一項以來都是自己的「特權利益圈」。
此外,俄國也對面積將近全國三分之一的東部領土十分緊張,因為這裡只有區區600萬居民,完全無法與邊界另一側的13億的中國人口相抗衡。報導說,雖然俄國和中國都樂於談論多極世界,但雙方都明白,中國對強國地位的訴求要比俄堅實許多,因為俄國唯一的優勢牌,無非是豐富的油氣資源加上核武器。
《金融時報》說,俄羅斯希望在自己的東方開發一個巨大的市場,以制衡歐洲市場──而中國肯定也需要能源,也因此,雙方在談判上的變數仍相當大。而俄國也並非事事都跟中國站同一陣線,例如之前俄國主張對伊朗核武器的制裁,意見便與中方相左;此回希拉蕊訪俄,也是因為美俄兩國簽訂的「削減核武協議」將於年底到期,必須展開新一輪談判。因此,中、美、俄三國關係會如何演變,仍有待觀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