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民主制度都是兩岸「建國」的重要緣由,大陸在十一國慶舉辦閱兵,向世界宣告「中國人站起來」了。說來有些諷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98歲生日,因一場可在相當程度上證明民主體制失靈的八八水災,導致了「只紀念不慶祝」的結果。

建立中國特色民主體制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從屢受西方列強的欺侮中,終在1890年代認為唯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能使中國富強。那個時代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梁啟超或嚴復等先進知識分子或政治領袖們,對於西方民主制度並非缺乏了解,而是能從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與經驗中,將西方民主體制有所轉化後適用於中國。但大致上來說,在國、共兩黨後來的發展過程,也都企圖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體制。

民主典範失靈應該檢討

1947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偏離了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精神甚遠,而只留下「五權分立」的形式。台灣有不少學者簡單地拿歐美制度作為典範,批評這套民主政府體制因未能完全仿效英、美,所以才導致了一些運作及國家發展上的問題。可是,當八八水災突顯了我們的「美式」民主政府失靈,乃至於美國卡納娜颶風及金融風暴時對美國政府造成重創時,卻少見學者們對美國民主體制提出檢討。難道是因為美國的民主猶如皇后貞操,乃是不容懷疑的?

台灣歷經數次修憲,愈來愈朝向美式的民主發展,尤其在被杭廷頓譽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典範後,更視為這是一項優於中國大陸的成就。但弔詭的是,台灣目前所賴以維繫的經濟基礎,卻是過去威權時代所締造的經濟奇蹟,而在所謂的「民主化」後,除了個人權利獲得重視的「自由」外,尚未能證明重要決策者由選舉產生的這套民主體制,能夠為國家發展帶來重大的成就。

縱向民主挑戰美式民主

中國大陸歷經文革浩劫後,實施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民主,儘管差距西方民主制度甚遠,但其有效的「民本」體制,卻使美國民主的普世價值面臨挑戰。美國學者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上月出版了簡體版「中國大趨勢」一書,將中共當前的民主模式稱為「縱向民主」,不同於將大量精力浪費在競選的西式「橫向民主」,並且認為這套社會主義民主體制將對「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民主造成挑戰。

打造台灣特色中華文化

無論奈斯比特的預言是否會成真,他從文化、價值與現實來觀察中國,卻是當前台灣的學者或決策者容易忽略之處。同時,當建國60年的「新中國」已愈加走回儒家思想的「舊中國」時,保存儒家文化良好的台灣除「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外,在民主體制已遭到扭曲並造成政府效能不彰的問題上,又能夠提出何種具有「台灣特色」的改進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