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壽最近敲定買家,由香港博智金控出線,與尚未成交前一樣,綠營政客與媒體再度拿起「反中資」的符咒,搖鈴起乩,全身顫抖,以通靈姿態高度質疑這起買賣是「中資」交易。除了要金管會查清楚之外,還斷言這些資金「如果不想被查到,主管機關也不容易分辨。」

如果主管機關查也查不到,查到了也不相信結果,這樣何必查?按照綠營的邏輯,直接號召群眾,打著「扶台滅洋」標語,到南山人壽門口把麥睿彬等人抓起來公審問吊就行了。何必讓金管會、投審會查博智金控的資金來源,立委們占據國會殿堂,媒體大幅報導,最後納稅人的血汗錢也被浪費了,民眾也被搞得一頭霧水。

姑且不論陸委會有關「中資」的認定合不合時宜,是否有修改的必要,光是綠營政客與媒體們無視法令規定的胡亂質疑,就夠讓人吐血的了。綠營的《自由時報》指稱,來自中國的資金包括中國企業的「純中資」、來自香港的「港資」、集團營收來自中國市場的「台商中資」,此三種資金稱為「泛中資」。綠營政客更進一步指出,博智金控資本來源的總裁是大陸國營企業某子公司的董事,因而有「中資背景」,而且在香港上市,具有「中資色彩」。

這樣的七牽八扯,好像全世界跟中國沾上一點邊的,都算是「泛中資」,不然就是「中資背景」、「中資色彩」。這「中資」真是比H1N1還要厲害百倍,令人防不勝防呀!依此邏輯,中國大陸持有美國政府大量國債,美國應該也算是「泛中資」;著名企業鴻海、廣達、華碩、宏碁等近7萬家台灣企業,因為在中國投資,賺了中國的錢,算是「台商中資」;香港的上海匯豐銀行還掛個「上海」的名字,更是「香港中資」。這次南山併購落敗的國泰金控雖然也赴大陸投資,算是「台商中資」,不過大概綠營媒體沒有做足功課,仍稱之為「本土企業」,實有遺珠之憾。

前往大陸合作拍攝戲劇與製作節目的民視與三立電視,該被列為這幾種「中資」裡的哪一種?至於《自由時報》,在刊登「台商中資」的廣告之後,是否也因此種業務與資金往來,成為有「中資色彩」的媒體?

瘋狂了吧?綠營媒體在做這樣的報導前或許該算一算,按這種歸類方式,台灣企業將會有多少被列為「泛中資」或「中資背景」、「中資色彩」。如果最後大家都是「中資」,那又為什麼要防堵其他與我們相同的企業來台相聚、共襄盛舉呢?還是綠營想把所有「泛中資」、「中資背景」、「中資色彩」及所有跟中國有關的統統趕出台灣,以保持其血統純正?

政治人物要受選票檢驗,媒體要受讀者檢驗,這樣的「中資」炮彈胡亂四射,最後孤立的是自己。台灣的民主政治是靠人民撐起來的,這種嚴重偏離事實、理性與民意主流的言論,終究要受到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