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台灣面對原油危機,推動10大建設,打下後來的發展基礎;1980年,台灣成立科學園區,讓台灣有機會與美國的矽谷連結,台灣的軟實力從當時開始起飛。到了1990年代,股市和房地產大好,台灣錢淹腳目,但當時的製造業卻得面對人力短缺之苦,我當時任廠長,一直找不到人,生產線更缺作業員,後來只得將生產線先遷移到泰國,進一步到東莞設廠,而這卻搭上中國成為全球工廠的成長列車。
成就一個事業,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也要未雨綢繆,這跟國家發展的道理相通。去年底,行政院網站列出了台灣6大產業的未來走向,台達電都早已佈局。以第一項節能減碳電動車來看,台達電目前專注於開發「超級電容」,可以讓鋰電池快速充放電,目標是達100萬次,至於燃料電池的部分雖已有雙B轎車採用,但應該是5年以後才會起飛的產品;第二項是醫療照顧,台達電陸續開發出血氧機和血糖機;第三項是精緻農業,台達電已經製造不少恆溫恆濕這類的控制儀器。
第四項,是文化創意,台達電的電子紙是採用第三代技術;第五項是綠色能源,台達電本身發展聚光型太陽能電池,太陽能Inverter的轉換效率高達98%,轉投資旺能也生產太陽能電池;第六項則是生物科技,台達電也有乳癌測試機。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