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氣候變遷國際相關標準的發展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能源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便是溫室氣體管理的議題。首先談到能源效率提升的議題,由於大部分氣候變遷減緩的手段尚有許多爭議,而最無爭議的手段便是能源效率的提升。
歐盟在2006年通過一個指令,要求歐盟各會員國應在2015年底之前,將能源效率提升9%,以便於一方面減少能源的耗用,另一方面有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為達到此9%的能源效率提升的目標,各個歐盟會員國藉由不同的方式,以期達成這個目標。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在今年制訂並公布的EN 16001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能源管理系統,簡稱EnMS),藉由鼓勵公民營企業針對能源效率建置有效的管理系統,並遵循大家所熟悉的Plan-Do-Check-Act管理原則,系統化地找出企業節能的hot point(熱點),而達到提升能源效率的目的。
由於台灣整體溫室氣體排放中,有53%集中在工業部門,運輸部門佔12%,而住商部門也佔了19%,相對而言,台灣提升能源效率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益將大於歐美等先進國家。雖然目前國內企業已日漸重視能源管理的課題,但長久以來卻一直沒有一個管理系統,以標準化與系統化的方式來管理能源的議題。另一方面,ISO組織目前也已針對此相同議題開始制訂ISO 50001標準,預計未來國際間能源管理系統標準將會日益受到重視。
再者,我們談到另一個國際間新的溫室氣體管理議題,就是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歐美先進國家曾作過分析,如果從個人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角度而言,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日常生活用品與休閒娛樂等方面的消耗所造成。因此,這些消耗性日常用品的碳排放就成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之一,也造就消費者選擇低碳排放類型的環保型產品的國際趨勢。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