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50年人類追求工業社會發展,留到現在才付出代價,再過一百年,被稱為工業人的我們可能不會存在,因為地球再也禁不起糟蹋,所以我們要提出改變,要重新回頭檢討人類文明的價值。

對碳足跡的衡量是被動的作法,真正主動的作法是,我們物質用得愈少,排碳量就愈少。我們訂標準是用50幾種指標去做的話,很難得到民眾的認同,就像是我們教育學生一樣,應該用愈簡單的指標,民眾才有可能去跟隨。

在環境管理面向,目前是以生命週期為考量,但在進入生命週期前,原料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並沒有被計算在裡面,正如我們的市場價格並沒有考慮環境價格的部分。今天的市場,以及現代工業人對環境是不友善的,以前象牙可以被交易,但那是人類之間的交易,我們不能跟大象交易,所以市場只對人類有意義。

環境就是天與地,或許再下兩代台灣的環境就無法住人了。所以我提出不只用生命週期考量,還要考慮隱藏流,也就是破壞環境的負值。我們侵佔環境多少資源,別的國家多少資源,不一定是用金錢回報,而是幫助人家,因為台灣所消耗的資源不只虧欠只自己的土地,也虧欠別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