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莫拉客颱風所造成的災害,顯示我們的災害防治體系並未做好。台灣地區面對各種天然災害,又受限於特殊的地理位置,不論民眾與社經建設均暴露在一定的災害風險下的威脅。同時,又因為面對社會結構改變(都市化、高齡化等)與如何維護經濟發展(產業運作、高科技投資等),如何減少災害損失與降低災害風險,是政府、民眾、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如何於災害管理各階段充分運用與結合,政府權力、民眾意願、企業能量與非政府組織,藉由作業內容標準化與操作落實客製化,強化彼此間的夥伴關係,由多元化管道厚植社會防災耐災能力。防災工作上可進行優先標準化的部份,計有︰

1.國土防災資訊的標準化︰建立共通的資料格式與通訊協定,可加速建構防災資訊共享平台,透夠加值處理與展示界面,達成中央與地方在防災資訊的零落差,以有效提升防災基礎資料的品質。

2.防災體系架構的標準化︰現行各級政府所建立的體系,因地方政府受限於人力與經費,在聯繫與溝通上未能完全與中央政府有效銜接。未來應可透過檢視與改善,建構災害管理與指揮體系。

3.災害風險分析工具之標準化︰因應民眾對災害風險了解的需求,提供符合本土性風險工具,提出具體性風險指標,是需要結合跨領域之工作。

4.防災計畫規劃上之標準化︰為能平衡社經發展與防災能力,未來災防計畫在規劃上,必須相關災害防救計畫以情境設定為出發,配合防救災功能需求,擬定階段性、可行性之防災計畫。並利用防災能力評估結果預估災害防護規模,以作為緊急狀況時相關措施預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