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森貫徹不斷求新求變的想法與做法,更能從其畫作上引領所有台灣當代的畫家,因此值得各界重新給予其在藝術史上重要定位。
據郭東榮對陳永森的了解,必須自1962年說起,在郭東榮到日本求學與創作歷程的30多個年頭裡(1989年返台),是唯一在日本東京最了解陳永森的人,郭東榮認為陳永森是唯一對待他最和善的人,因為陳永森向來桀傲不馴和直來直往的風格,早己得罪不少人。
郭東榮說,由於在日本畫壇早期很少有人獲獎,就連李石樵、李梅樹、陳澄波、廖繼春也只是入選,從來沒有人可以像陳永森屢次獲獎,也因此更助長其性格上的傲慢,而喜歡在各個畫展上當面批評其他畫家的畫風,以至於招惹不少非議,而受到各個畫界所排斥。
郭東榮回憶起陳永森在生前的行事風格,他認為陳永森的個性不管是在日本或台灣都不易與當地的當代畫家相處。尤其是在日本的畫作老師面前,更顯叛逆心結,致使他在日後受到日本老師的影響而在畫作市場上處處被封殺,幾乎沒有當地的畫商願意為其銷售畫作。
在事隔多年之後,其畫作幾乎全數返台,而讓台灣的畫壇有福氣能夠窺見一代膠彩大師在創作心路歷程中所展現的偉大風格,由於人緣惡化,以致於在臨終前只有郭東榮一人前往探視。
由於郭東榮在留日時期對陳永森深表景仰,兩人在個性上或多或少流露出反抗當代權威和對主流畫風的叛逆,因此也促成他們在日後和張義雄開始同夥舉辦畫展,陳永森早年在日本的發展崎嶇坎坷,卻讓今日的後輩畫家意外得以領略一代大師創作的風範。
10月21日,郭東榮教授將召集學者專家在吳三連獎基金會舉辦「從陳永森看臺、日膠彩畫家百年來的發展與蛻變」研討會,並在10月20日起為期1個月在上古藝術舉辦「生命的膠彩、臺灣的驕傲陳永森畫展」。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