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港人愛戴的「發哥」周潤發呼籲搶救,也沒能救下香港中環的皇后碼頭;位居日本瀨戶內海的鞆之浦港原本也面臨填海改建的命運,卻在當地居民跟縣政府打官司之後在現代化的呼喚之前打了個彎。地方法院判定縣政府敗訴,港鎮得以繼續歷史舊貌。

由於成為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新作《崖上的波妞》的景觀藍本,廣島福山市的鞆之浦港近來名滿國際。然而,這座古鎮早已赫赫有名,連日本古老和歌集《萬葉集》都曾記載。

二○○五年二月,宮崎駿曾來此停駐兩個月,住在一間建於高崖的屋子裡,鳥瞰蔚藍無際的瀨戶內海與依灣傍建的江戶小鎮,這間山崖小屋入了動畫便成了男孩宗介與父母居住的房子。

同年夏天,縣政府提出改造計畫,預計以五十五億日圓翻新市鎮,打算填海兩公頃,擴寬道路,增建公園與停車場,並建造一條跨海大橋,以銜接港口兩端,居民不用再像《崖上的波妞》所描繪的情景一樣,潮退之時才能跨越穿過修船廠的路面。

如此一來,詩情畫意的江戶風景勢必不見。於是,一百五十九名居民提告縣政府,阻止改建,以保育傳統文化根基。宮崎駿也罕見高調連署,批評縣政府想要以大興土木來刺激經濟,阻止人口外流,想法異常錯誤。

法官最終裁決鞆之浦港屬於日本共同文化財產,不容官員或開發商因一時經濟利益而任意毀損,同時認定鞆之浦港因為擁有特殊海岸景觀而受益,保護漁村就是保護自己的權益。

判決一出,也有支持漁港改建的當地民眾痛哭失聲,認為那些都市菁英挾持文化傲慢,不懂居住在歷史老鎮的痛苦,日日壅塞於狹窄道路,產業凋零,年輕人紛紛外移,只剩下老殘弱者,看不到明日的希望。

每個城鎮都會面臨老化。當城鎮的繁華如青春般消逝,如何重造城市生命,成為居民改善生活的渴望。然而,在尋找城市新出路之際,唯經時光沉澱孕育的獨特城市風貌又如何不受威脅,以留給後代無形文化資產,從來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城市向來扮演經濟驅動的角色。雖然近期幾家國際刊物不約而同大作「全球最適合人居的城市」專題,捨棄了全球大都會如紐約,推崇風景如畫的人文城市如丹麥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德國的慕尼黑等,讚揚這些城市在自然環境、歷史人文與生活機能方面取得最恰當的平衡。經濟不再是城市的主要功能,而是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人居環境,已故都市學家珍雅各必然會同意這點。

可是,作為人類活動的交集樞紐,城市生命又必定來自於經濟發展。人們如鳥群紛然飛入汙染雜亂的城市,仍是為了其他地方無法提供的工作機會與經濟利潤。失去了經濟動力,鞆之浦港是否該像座活生生的博物館繼續存在,那麼日本全國就必須考慮如何維持這座包入時光膠囊的小鎮;譬如在十七至十九世紀銜接東京與京都的木曾路在失去交通優勢之後,如今還能保存江戶原貌,擁有些許觀光活力,全靠在地居民細心維護,也靠政府政策補助。

鞆之浦港事件也點出了現代法庭的功用。台灣社會目前對司法的普遍認知僅停留在懲罰犯罪的階段,只有殺人放火了才上法庭,不少司法人員也只以正義的使者自居。然而,現代社會強調多元價值,對於道德難以統一態度,除了毫無疑問的個人身家保障之外,有些現代紛爭其實並無一定明確對錯,而與人類文明價值有關,司法在此其實是為社會進行哲學性思辯,彰顯當下社會共識,拓展社會進步的空間。

而今香港維多莉亞港的填海工程接近完成,許多港人成長記憶中的海岸線早已消失。也許,當初港人不該去躺在碼頭抗議,由發哥率眾上法庭與港府對簿,大家所懷念的皇后碼頭或許迄今猶在。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