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被認為是「鐵桿深綠」的呂秀蓮,態度突然180度轉變,表示願意參訪大陸,並說「兩岸應有理性溝通,我對大陸的人文沒有敵意」。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包括呂秀蓮在內的不少藍綠政要,紛紛返鄉尋根祭祖。

呂秀蓮要參訪大陸的消息,傳至呂的祖籍地──福建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田中村,宗親族長呂贊春興奮地表示,「我們歡迎秀蓮姑再次返鄉謁祖。」何以說是「再次」?原來在19年前,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便以「民主人同盟」理事長的身分祕密赴閩尋根拜祖。

大批藍綠政要祖籍是漳州

呂秀蓮只是台灣漳州籍的藍綠政要之中的一個。據悉,還包括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前總統陳水扁、前副總統謝東閔和現任蕭萬長、立法院長王金平、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和現任吳敦義、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前國民黨副主席林洋港及現任林豐正、前國防部長湯耀明等19位。另據相關人士指出,台灣前外交部長簡又新、前交通部長葉菊蘭,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等13位高官也自認祖籍是漳州,只因尚未核對兩岸族譜,因此,沒有正式公開。

與台灣一水之隔的漳州市,明清時期便有大量民眾移居台灣,現今約有超過1/3台灣人口(約800萬人)「根」在漳州。據漳州政府部門的數據統計,十幾年來就有超過10萬人次的台胞返鄉尋根謁祖,其中包括台灣一大批的政要人物。據指出,歷史上漳州居民大批漂移台灣的原因有三:

其一,漳台兩地地緣相近,比如詔安縣梅嶺鎮宮口村距台南僅274海里,乘小船甚至划舢板就可到對岸。

其二,明清時期,漳州發生幾起農民起義事件受到朝廷鎮壓,農民為逃亡求生,於是跨海移居。

其三,與當地人性格有關,此地域背山面海、中擁平原的自然環境,形成驍勇剽悍多元複合的漳州人文性格,表現出來的是不甘居人後、敢超越、敢抗爭、敢闖蕩等形象,由此釀造出與泉州相呼應的「漂洋過海」的海洋文化,兩地移民聞名海外卻又各具特色,泉州為商,漳州為政。

尋根謁祖 林洋港開先河

由此可見漳台之間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的密切和深厚。「漳州」在台灣人的印象中,已不是單純的地名,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它是「原鄉」「祖籍地」「祖先圖騰」「血脈親人」的代名詞。

台灣政要漳州尋根的先驅,當屬前國民黨副主席林洋港,他於1988年首次回到祖籍地龍海市角美鎮埔尾村尋根謁祖。兩年之後,呂秀蓮緊隨其後,踏上南靖故土認祖歸宗。

南靖是中國著名的「蘭花、蘆柑、麻竹之鄉」,明清兩代該縣有50多個姓氏、3600多人遷移台灣,而台灣現有100多萬人為南靖後裔。

今年74歲的呂氏宗親族長呂贊春談起呂秀蓮返鄉時的情景: 「我的年齡比她大,但她是姑字輩的,所以村裡人都叫她秀蓮姑。她回來的前一年,她哥哥呂傳勝已經來過。」

呂秀蓮祭祖 赤腳過河

呂贊春說,呂秀蓮返鄉祭祖那天,穿花色衣裙,戴金邊眼鏡,一頭鬈髮,笑容滿面,全村上下都跑來圍觀這位台灣女縣長。呂秀蓮走進祖屋龍潭樓,樓內有一口8米深的水井,呂站在古井邊,觸景生情說:「我要喝一口故鄉的井水,這叫飲水思源。」並拿出隨身攜帶的傻瓜相機叫呂傳勝幫她拍照。

呂氏宗祠建在龍潭樓對面的田園上,與呂厝隔著一條沒有橋的河流,呂厝人祭祖時都從溪上涉水而過。此次呂秀蓮返鄉要去祭祖,村裡人因擔心她過河不便,建議繞著山路走,呂則說:「我要赤腳過河,踩進故鄉的溪流。」

置身於宗親之間,呂秀蓮當時心中充滿了親情。她叮囑村裡後代要好好念書,才有本事在社會站起來,才能好好報效祖先。眼見宗親生活並不富裕,返台之後,在呂傳勝再次回鄉拜祖時,即帶來數百件衣服,分送給村裡的家家戶戶。

在宗祠前面,呂秀蓮面對族譜,追尋宗族的脈絡:南靖書洋呂氏家族的發源地在今山西永濟蒲州鎮,由於北方戰亂,一部分呂氏子民為避戰亂,南遷閩南。大約500年前,定居南靖書洋。

為防外族和盜匪入侵,清康熙年間,呂氏在田園上用夯土築起了一座方形土樓。樓坐西向東,四周群山環抱,九龍江西溪支流從樓左向西流過。因樓建於龍年,樓前溪流有一深潭,故取名龍潭樓。樓門兩邊的石條上,刻著「龍躍浪高春氣暖,潭深源遠水流長」的豎聯,古時呂氏族人就在這唯一的土樓內安身立命。

面對祖先300多年前建的這座宏偉的土樓建築,呂秀蓮心裡感慨萬千:「我們呂氏先祖確實了不起。」這次返鄉祭祖過後,呂再也沒有回鄉。(文轉B3版)